后世的富士康,在国内投资,哪个省份不是又送土地,又送大量的税收优惠等等,考虑到香港人的文化语言与内地南方省份差不多,等到未来产业转移的时候,这边大量的成熟工人及工程师可以很方便的再送往内地,作为整个产业链的骨干,同时自己作为香港人,也自然希望香港更好。
“港督先生,还有一件事想与您商量一下,那就是和记黄埔旗下位于红磡的那块地皮,我想要进行工转商,港府这边与我们已经谈了几个月,不如今天就决定下来吧。”陈志文接着说道。
“这件事我倒是听说过,地政署那边给的价格是4。8亿港元吧,这个价格其实就是市场价。”麦理浩想了想说道:“工转商在香港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也算是维护香港地产价格的一个重要政策,比起工业用地的批复,这个我更不可能让步。”
“并不是说让步,适当的优惠,应该没问题吧。”陈志文笑了笑说道:“现在香港的经济并不好,地产市场也稍微好一点,很多人还在观望,大量的年轻人也都在失业中,就算我的美的产业园马上能够开工建设,想稳定生产至少也要大半年之后,而且一个产业园,并不能吸纳多少就业,香港的主要就业,仍然还是建筑行业。
和黄有意在红磡兴建一个大型住宅小区,至少可以容纳5万人,这不但可以解决大量建筑工人的就业问题,也可以减少九龙一带的居住问题,毕竟,红磡那个位置,房价肯定要比港岛低很多,加上海底隧道与未来地铁,肯定也会有很多人从港岛搬过去,这样不是两全其美吗?
但是这里面涉及的投资太多了,工转商的价格、后续建筑成本,总投资估计有20亿港元,这对和黄来说,压力有些太大了。”
在原先历史上的麦理浩,就是通过大兴地产来解决当时香港的就业问题,虽说建筑行业的工作没有工厂稳定,但至少能够短期解决问题了,也可以说,76年后,香港地价大涨,与麦理浩也有着一定的关系,是他推动了整个地产业的大复苏。
实际上,也是因为现在香港的经济太差了,也就少数公司混的还不错,比如那些华资地产、船运巨头或者陈志文旗下的公司,其他的都不行,几大洋行除了太古,怡和与会德丰都是越来越弱,普通地产公司也因为之前几年被折腾的太惨,即使看到地产市场有一点点复苏趋势,也不敢入场、或者说没钱入场了,更重要的是,银行普遍还没有对地产市场恢复信心。
没办法,当没有经济增长点的时候,推高房价是最简单的解决方法。
“20亿?”麦理浩有些动容,不过接着说道:“陈生都要投资20个亿了,还在乎这么一点优惠?要知道我再优惠,也不会有多少的。”
“地产市场,一点优惠,也能撬动更多的资金了。”陈志文淡笑着说道。
麦理浩想了想,点点头说道:“好,这样吧,我可以答应给你9折,让你将红磡土地工转商,但是和黄必须在明年3月之前动工兴建这个项目,尽量招聘更多的工人,你与建筑公司的合作我不管,但要保证这些工人至少每个月能拿到自己的基本生活费,至于多少名工人,我需要请专业的人士来根据你们提交上来的项目计划来决定。”
“好,没问题。”陈志文满口答应道。
香港这边,普遍有地产公司拖欠建筑公司的合同款情况,建筑公司也有拖欠员工工资的情况,在之前地产市场涨幅不错的时候,源头的地产公司爽快的给钱,到了员工这一块,即使晚了点,一般也是能拿到工资的。
但到了73年后,市场暴跌,源头地产公司要么破产要么跑路要么是真没钱,建筑公司或者包公头自然也一样,而传递到工人的时候,可能很久的薪水都没结了,偏偏后面两三年整个建筑行业都不行了。
这也导致了整个香港大量的人失业,很多人混的连住的地方都没有,自然而然,这些人也成了麦理浩头疼的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麦理浩迫切需要经济复苏,不管是通过工业还是建筑行业,先解决就业问题再说,要不然香港永远好不了。
陈志文其实也很早就知道这件事,但这类事他也是无能为力的,最多在收购和记之后,帮助一下自己内部或者替自己服务过的相关公司,其他人,实在是太多了,政府也无能无力,更不要说他了。
而现在自己第一次亲自负责大型项目,也能带动数千乃至上万名建筑工人了,哪怕自己这边先只给一部分生活费,也可以说是有一定的稳定社会作用了。
帮助这类普通人,自己也不会付出什么非常大的代价,他也自然很愿意帮这个忙,再说,香港的经济早日恢复,他也才能获得更高的收益。。
PS:简单说一下一直存在于商业问中的一个矛盾,谈判这类事情,在现实中都需要很久很久的,中是不可能真的这样写的,所以有时候一次就成功了,大家理解一下,不然怎么办?我隔着书中一年时间写个七八次,那你们看的都得吐血,剧情会乱死,但有些也是需要错开的,比如会适当拉开几个月时间,然后再谈成功,合作,等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