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陆逊军营出来,回到了船上,沿着长江向蜀汉方向一路西行,回到了成都。
抵达成都后,马谡率领使团第一件事情就是将吴蜀签订和约的详情向丞相和皇帝禀报。
诸葛亮和刘禅仔细审阅了和约内容的内容,看到关于东吴释放蜀汉东征军3000人俘虏,还有廖化、张裔两位将军的条款,刘禅不禁拍手叫好,丞相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本来只是想,请求吴国退兵,没想到马谡你能争取到如此丰厚的条件。实乃难能可贵。”刘禅笑道。
“禀报陛下,丞相,魏国兴起五路大军来犯我疆土,除了孙权这一路已经和谈解决,蛮王孟获已被魏延击退,上庸的孟达接到丞相书信后拖延不肯出兵;轲比能听说西平关守将是马超将军,不敢攻城,直接撤退了;魏国曹真那一路走子午道,结果遇上连绵十几天的大雨,损兵折将后灰溜溜地撤回了长安。”
尚书费祎向刘禅汇报道五路大军的战况,“现在五路大军均已退却,我蜀汉无忧矣。诸葛丞相运筹帷幄,真乃蜀汉张子房也。”
“尚父真乃我蜀汉的擎天之柱。”刘禅也表露出对丞相的依赖。
“此次化解危机,实乃陛下与各位大臣勠力同心的结果”诸葛亮谦虚说道。
同时,诸葛亮也向众人给与了马谡和我高度评价,“此次跟东吴和谈,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幼常和溢之,你们两位辛苦了,功不可没。”
于是,诸葛亮向刘禅提出提拔建议,:“臣建议魏延擢升为凉州刺史,兼汉中太守,丞相司马;
擢升马谡为丞相长史,并担任越嶲太守,负责主持越嶲地方事宜;
陈溢之继续任丞相主簿,兼任成都太守;
赵云、马超所部皆各赐封赏”。
刘禅欣然应允,当众宣布了对新官职的任命。“一切都听丞相所言”。
从丞相对我们的任命来看,丞相在培养下一代的接班人梯队了。
按照蜀汉目前权力架构来看,担任尚书令的蒋琬便是第一接班人,相当于副丞相的官职。他之前的官职便是丞相府东曹掾、长史。
安排马谡接任蒋琬丞相长史一职,诸葛亮可谓是良苦用心。将马谡作为蒋琬之后的接班人培养。
时年诸葛亮41岁,蒋琬37岁,马谡32岁,我23岁(本科毕业),姜维20岁(尚未加入蜀汉集团)。
仔细看我的履历,从东征时期需要大规模运粮扩编加入到蜀汉队伍中来,短短几年时间,升任白帝城内务主管,江州从事,再到丞相府主簿,如今兼任了成都太守的职位。
简直是火箭般的升职速度了,但我也没怎么感觉自己有什么特别大的进步。完全没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感觉,我感觉自己还是平常心,做好自己分内的每件事,多把时间放在求真务实地解决问题上面。
我的快速提拔主要得益于东征前后,蜀汉集团有大量的人才流失。襄樊会战,整个荆州集团覆灭,逃回来的寥寥无几。东征之前,尚书令法正、车骑将军张飞相继亡故。
人才损失最严重的还是在东征期间,损失了蜀汉官员集团中大批量的中坚力量,如侍中马良、黄权等。东征时刘备派遣马良招纳安抚武陵一带的五溪蛮各部,各部首领们都接受蜀汉的印信封号,相继响应刘备。这样子能独当一面的官员,损失惨重,几乎让蜀汉官僚体系断档,青黄不接。
从NbA球员的角度分析蜀汉官员的定位,按各自的综合表现呈现出来的实力。
神:诸葛亮(onlyone)
超级明星:关羽、法正、张飞等
名人堂:赵云、庞统等
全明星:马超、黄忠、马良、黄权、蒋琬等
普通球员:马谡、邓芝等等
新秀:我
所以刘备和诸葛亮都急于培养下一代接班人,填补人才梯队的空缺。尤其是锻炼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能够做到独当一面(全明星级别)或者做到全方面统筹(超级明星及以上,和丞相一样的宰辅之才)。
以马谡和我为例,马谡好论军事,很多观点甚至能给丞相启发;我有着现代化的思维和领先快18个世纪的知识储备,也是有着很丰富的理论能力。但马谡和我的不足都是缺失在实践中的锻炼,我们都需要在实践中锤炼自己的务实本领。
安排我担任相府主簿,并且接替成都太守,那是也将我正式列入了人才梯队的培养,作为马谡之后的副手或者下一任接班人培养。
马谡现在是我的直接上司了。我担任的丞相主簿相当于相府的秘书,只是负责提出意见参考,而马谡担任的丞相长史相当于相府的秘书长,能直接参与到军国大事的讨论中。
而马谡和我在地方上的任职安排,丞相也是暗含深意的。
将马谡调任越嶲太守,并安排负责主持越嶲地方事宜,这是完全放权给马谡。越嶲的经济基础较差,民风强悍,这是想让马谡做出成绩,一来可以锻炼马谡在基层的治理能力,二来增加马谡的政治积累,为日后的提拔做铺垫。
而将我放在成都,接任马谡的成都太守一职,在任命时却没有那句“主持地方事宜”。
因为成都是蜀汉都城,直接隶属于益州刺史府。益州刺史由丞相诸葛亮兼任,所以益州刺史府的职权功能就兼容在相府之中。相府就对都城的治理有一定的直接统辖权。
我如果要制定一些重大政策,必须要先上报相府。不然就只能“萧规曹随”地去施政。
对一个相对没有什么执政经验的人——我,来说,相府确实做的很好,既可以锻炼我的基层治理能力,有着相府全面的监管,又可以保证相对不会出现什么失误。可见丞相在知人善任方面,做的也是相当好的。
那就好好干吧。从朝堂上出来,起身去了我的太守府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