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但是……
&esp;&esp;即便他们事先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预期,也依旧想不到小杨能够给出这么一个特殊的评价。
&esp;&esp;毕竟小杨可不是什么三流四流小报的编辑,更不是什么喜欢夸大其词博取眼球的人。
&esp;&esp;作为诺奖得主的他,在很多事情的论断上其实历来都是比较谨慎乃至保守的。
&esp;&esp;例如后来霓虹人发现了中微子振荡,小杨……那时候应该叫老杨了,老杨一直等到之后,他的脑海中只有一种感觉:
&esp;&esp;丝滑。
&esp;&esp;如同吃了比利时巧克力般的丝滑。
&esp;&esp;这种丝滑让小杨在第一次阅读的时候甚至忘掉了随笔验证,整个人迫不及待的从头到尾将整篇论文给看过了一遍方才有所察觉。
&esp;&esp;怎么说呢……
&esp;&esp;仿佛论文中记载的并不是某种磕磕碰碰的推导过程,而是一个从未来复制的、已经形成了一定体系的知识框架。
&esp;&esp;不过在最初的叹服之后,小杨的脑海中便不可遏制的冒出了另一个念头:
&esp;&esp;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esp;&esp;完整的理论体系、精巧的实验思路、庞大的实验数据……
&esp;&esp;作为一个从华夏走出来的科学家,小杨要比欧美物理界的任何人都要清楚华夏做到这些的难度。
&esp;&esp;在见到这篇论文之前你要是和小杨说华夏能够精准的搞出粒子模型……小杨还不如信那位美乐帝会被人爆头呢。
&esp;&esp;可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