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ldo;凤凰和鸣&rdo;,诗人讴歌凤凰&ldo;从那冷静了的灰里&rdo;得到了更生,《凤凰涅槃》一诗至此赓续成篇。沫若放下笔,好象自己也与凤凰一起得到了更生,苦难的祖国也得到了更生。他的感情平复下来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激动时如同&ldo;一匹奔马&rdo;的他,这时候&ldo;又好象一只死了的河豚&rdo;,僵卧在床上动弹不得。
火中再生的凤凰,更加强了追求个性解放的意识,他觉得自己身上储有&ldo;全宇宙底energy(物理学所研究的&ldo;能&rdo;)底总量&rdo;,就好比一条&ldo;天狗&rdo;,敢于吞下日、月和一切星球以至全宇宙,从而庄严地宣布:&ldo;我便是我了!&rdo;1&ldo;我&rdo;到底是什么?&ldo;我是个偶像崇拜者&rdo;,崇拜工农,崇拜创造的精神,崇拜力,崇拜血,崇拜偶像破坏者,因而&ldo;我又是个偶像破坏者&rdo;2。显然,诗人的泛神论和个性解放思想诱发了叛逆精神的总爆发。
--------
1《天狗》,见《女神》第2辑。
2《我是个偶像崇拜者》,见《女神》第2辑。
沫若的如狂涛暴涨般的创作激情,从一九一九年下半年一直持续到一九二○年上半年,共写了几十首新诗。一年后,他把这些篇什连同在此前后写的一些新作、旧稿,结集取名为《女神》,以单行本奉献给广大读者。他在《序诗》中说:
《女神》哟!
你去,去寻那与我的振动数相同的人;
你去,去寻那与我的燃烧点相等的人。
你去,去在我可爱的青年的兄弟姊妹胸中,
把他们的心弦拨动,
把他们的智光点燃吧!
《女神》很快就找到了千百万与诗人的&ldo;振动数相同&rdo;、&ldo;燃烧点相等&rdo;的人,点燃了他们胸中革命的火焰。沫若为诗坛竖起了一座丰碑,&ldo;《女神》真不愧为时代底一个肖子&rdo;1!正是这永生的女神,弹拨着时代的琴弦,鸣奏出雄浑遒劲的乐章,激励着我们的民族掀翻旧世界的筵席,冲决一切罗网,向着&ldo;至高的理想&rdo;挺进!
--------
1闻一多:《〈女神〉之时代精神》,1923年6月《创造周报》第4号。
八
郭沫若之所以会凫进文艺新潮,是有赖于《学灯》编辑宗白华(1897‐1986)的提携。在白华看来,要在文艺上摆脱两千多年传统形式的束缚,开始一个新的早晨,这需要气魄雄健、生力弥满、感觉新鲜的诗人人格;沫若正具备这种人格,因而新诗人也就应运而生。宗白华比郭沫若小五岁,他们虽然素不相识,只是由于一九一九年冬沫若对《学灯》所载关于墨子的一篇文章持有异议,两人才开始通信,但很快便成为莫逆之交。从福冈九州帝国大学到上海望平街(今山东路)《时事新报》社,这两个年轻人心心相印,肝胆相照。白华十分赞赏沫若的诗,说是自己&ldo;最爱读的&rdo;。他在报社,每天傍晚总要凑近编辑室堆放信稿的小桌子,仔细看一看邮差新送来的稿件‐‐这些都出自四面八方活泼天真的青年之手,象征着&ldo;五四&rdo;时代的青春、朝气、希望和一个文化史伟大创新的开端,&ldo;而作为这一切象征之象征的却是每天寄来的一封封字迹劲秀,稿纸明洁,行列整齐而内容丰满壮丽的沫若的诗!&rdo;1白华迫不及待地翻阅着,掩饰不住满心的欢喜,视同珍宝一样地立刻刊布于世。他多么希望每天能发表一首郭诗,好&ldo;使《学灯》栏有一种清芬&rdo;。
--------
1宗白华:《欢欣的回忆和祝贺》,1941年11月10日《时事新报》。
经宗白华介绍,郭沫若同时又跟田寿昌(名汉,1898‐1963)通信、做诗友。当时寿昌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读书,白华非常器重他,祝愿他和沫若&ldo;携手做东方未来的诗人&rdo;。三人相知恨晚,彼此引为同调,虽都未谋一面,但书信往来频繁,就象陷入了恋爱状态一样:或互相倾诉内心的不平,真诚地进行自我解剖;或缅怀美好的理想,相率神驰&ldo;天路历程&rdo;;或共同探讨人生、事业,文化、艺术,以至婚姻和恋爱。这友情的甘露点点滴滴洒在沫若的心头,他感到欣慰,他感到振奋,他要把全身的血液来做浇灌友谊之花的水,他要把全身的脂肪来做《学灯》里面的油。
三人之间,伴随着尺素书往来的还有诗文手稿,各各欣赏一番之后,每每还要发一通议论,既是谈创作经验,又是进行文艺评论。一九二○年一月十八日,沫若在给白华的信中说:
诗不是&ldo;做&rdo;出来的,只是&ldo;写&rdo;出来的。我想诗
人底心境譬如一湾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如象一张明镜,宇宙万汇底印象都涵映着在里面;一有风的时候,便要翻波涌浪起来,宇宙万汇底印象都活动着在里面。这风便是所谓直觉,灵感(lnspiration),这起了的波浪便是高张着的情调。这活动着的印象便是徂徕着的想象。这些东西,我想来便是诗底本体,只要把他写了出来的时候,他就体相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