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郭沫若传记比较好的版本 > 第74章(第1页)

第74章(第1页)

--------

1参见阳翰笙:《〈讲话〉在重庆传播前后》,1982年5月26日《人民日报》。

为了坚持有效的斗争方式,开辟出版阵地也是十分必要的。自&ldo;皖南事变&rdo;以后,进步文化工作者出书越来越困难,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一再受到沉重打击。党组织为了解决沫若和其他进步文化工作者出书难的问题,以便于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于是决定帮助沫若的夫人于立群和侄儿郭宗益(培谦)创办一个出版社,资金由文化工作委员会的成员凑集,社名则从于立群和郭宗益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合成,定为群益出版社,于一九四二年八月在重庆正式开张。临江路嘉陵江边的一间简陋的木板屋,就是出版社的办公地点,编辑部和经理部都设在那里。沫若的题词宣告了群益出版社的办社方针:&ldo;文化之田,深耕易耨。文化之粮,必熟必精。为益人群,不负此生。&rdo;1该社除出版沫若的著作之外,还出版其他进步作家的作品,同时还编辑出版大型学术性刊物《中原》杂志。

--------

1见吉少甫:《回忆郭老和群益出版社》,《文艺论丛》1980年第10辑。

一看见&ldo;中原&rdo;两字,人们马上会想到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诗:&ldo;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rdo;沫若以《中原》作为刊名,当然孕含着搞学术不忘抗日,一定要收复中原的意思。在创刊号《编者的话》中,他开宗明义地宣示:本刊对那种&ldo;在思想上袒护法西斯主义&rdo;,或&ldo;带有些那样的气息&rdo;的文稿,一概&ldo;敬谢不敏,不能让那样的豪杰来扰乱《中原》&rdo;。为了争取早日公开出版,该刊办了几次登记手续都未获准,找熟人疏通也没拿到登记证,原因在于主编是郭沫若。一九四三年的一天夜晚,沫若应中华剧艺社之邀,观看他们演出的陈白尘的剧本《大渡河》,恰好碰到潘公展。闲谈时,潘公展漫不经心地问了一句:&ldo;《中原》出了没有?&rdo;沫若马上抓住这个机会,不卑不亢地说:&ldo;登记证还没拿到,希望帮帮忙。&rdo;潘公展只得敷衍道:&ldo;当然,当然。&rdo;他哪里会想到沫若紧紧叮住不放:&ldo;明天我就找个人来拿。&rdo;第二天一早,沫若就写了一封信派人带去找上门,潘公展终于无可奈何地发放了登记证。1有了登记证,每期的稿子还得送审,这又惹来许多麻烦,卡、压原是家常便饭,以致《中原》月刊时常变成半年刊。

--------

1据刘盛亚:《郭沫若在重庆》,见曾健戎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版《郭沫若在重庆》。

关关卡卡一重又一重,长期战斗在反动堡垒里,当以合法的形式从事&ldo;非法&rdo;的斗争为最艰难。好在沫若善于排除险阻,&ldo;抟捏万端皆在我凭将妙手著成春&rdo;,归国六年来,他一刻未敢放松。

归来雌伏古渝州,不羡乘桴学仲由。

笔墨敢矜追屈杜?襟怀久欲傲王侯。

巴人扰攘徒趋俗,鬓发零星渐入秋。

国耻靖康臣子恨,等闲白了少年头。1

这首诗正是他此时心情最真实的表露。

--------

1《汐集&iddot;和冰谷见赠却寄二首(一)》

郭沫若传--第十四章白果树下伏尔加河畔

第十四章白果树下伏尔加河畔

四十

在赖家桥全家院子里,在沫若寓所的门口,有一株高大的白果树,论年龄总在百岁以上了,沫若称之为&ldo;院落的老阍人&rdo;。它那独立不倚、孤直挺拔的姿态,它那鸭掌形的碧叶,它那夏云静涌似的树冠,引起沫若深深的爱慕。每年夏天乡居期间,他总喜欢在树下纳凉、会客、散步或思考。他忘不了一九四一年七月二十七日,周恩来偕同邓颖超专诚从城里赶来,在白果树下与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同志们一起,为他举行回国四周年纪念晚会并聚餐;他也忘不了曾多次与傅抱石、李可染等人在树下读画、赏画,纵论古今画派,每每乘兴挥毫题诗;他更忘不了和孩子剧团的小朋友们,一同围在树下唱歌、拣拾白果,象讲故事一样的跟他们讲述银杏的风格和价值,……白果树呵,你是沫若的一位无言的伴侣,你又是他的文章事业的见证人。

银杏树的北面有一小丘,形如水牛,沫若即以&ldo;水牛&rdo;名之,筑一亭于其脊上,题曰&ldo;银杏亭&rdo;。丘上荒芜,沫若便与立群荷锄种植,瓜菜常常丰收。这里也是文工会中人息游之处,更是七七幼稚园小朋友们最爱光顾的园地。七七幼稚园位于院落的西北角,园额是沫若题写的,立群在这里担任园长。无论早晨或傍晚,孩子们那清脆、稚嫩的歌声使全家院子更加充满生气。这歌声在沫若听来,又别有一番滋味,因为歌词出自他手,他自己也常喜欢跟着孩子们的歌声在嘴里哼:

白果树下有花园,

一群小主人。

我们大家真高兴,

有志气,有精神,

都象白果树一根。

又高大,又端正,

我们要撑到天边摩到云。

水牛山上有好花,

小鸟在歌唱。

我们大家真快活。

学读书,学写字,

都象水牛推磨儿。

不做声,不泄气,

我们要迈着脚步踏着地。1

--------

1见《芍药及其他&iddot;下乡去》。

其实沫若自己就是一株银杏,也是一头水牛。在云遮雾障的山城,&ldo;银杏&rdo;始终躯干笔立,生生不息,&ldo;水牛&rdo;永远任劳任怨,耕耘不止。一九四三年七月,&ldo;热气团&rdo;袭击重庆,沫若中暑发烧,于病中还在惦念答应于怀(即乔冠华)为《群众》周刊撰文论述墨子的事。近年来文化工作委员会内外研究历史蔚然成风,以新史学的观点纂述的古代史或古代学术思想史,不断地有鸿篇巨著问世。朋友们的这些努力和劳绩,对沫若说来不啻是一种刺激和鼓励,也使他越发想恢复周秦诸子的研究。&ldo;人生如登山&rdo;这句老话,对现时的他却产生了新的意义:登山不纯是往上爬,有时候是往下窜。爬过了一个高峰要到达另一个高峰,必须窜下一个深谷。今天我或许已窜到了一个深谷的绝底里,我又须得爬上另一高峰去了。他在史学领域内就是这样永不歇脚,永不满足,以顽强的毅力从一个高峰攀登上另一个高峰,他认为这是&ldo;活在这人世上的一部分责任&rdo;。

这一年的七月底,沫若的烧刚退,就匆匆挈眷下乡,重与水牛山和白果树为伴了。下乡的第二天,他从研读方授楚的《墨学源流》开始,接着温习了几天《墨子》,即执笔为文,仅仅花了两天时间就草成《墨子的思想》,打响恢复诸子研究的第一炮。落霞把全家院子染得一片金红,他捧着手稿徘徊在白果树下,低声细心校读:&ldo;墨子始终是一位宗教家。他的思想充分地带有反动性‐‐不科学,不民主,反进化,反人性,名虽兼爱而实偏爱,名虽非攻而实美攻,名虽非命而实皈命。象他那样满嘴的王公大人,一脑袋的鬼神上帝,极端专制、极端保守的宗教思想家,我真不知道何以竟能成为了&lso;工农革命的代表&rso;!……&rdo;这样写是否太&ldo;偏恶&rdo;了墨子?朋友们不免又要说我&ldo;袒护儒家&rdo;了。他们可知道,在我是有我的客观依据的,我是平心静气地把古代社会的发展清算了一番,探得了各家学术的立场和根源,以及各家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才决定了对他们的评价,并没有把他们各自孤立起来,凭主观臆断去任意加以解释。他不知在树下已经兜了几圈,经过了又一番过细的思虑,终于心安理得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