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之一决赛的最后一场开始了。
在这一场比赛的是一个泡菜、一个华裔选手吴阚和一个俄国女孩。
吴阚第一首曲子弹完,魏莱就知道他今天要告别赛场了,倒是那个俄国女孩,魏莱总觉得她看起来有点眼熟。
翻找了半天的节目单,魏莱找到了她的名字——娜塔莉·伊沙诺娃——未来的肖赛金奖。
哦豁!
魏莱瞬间来了精神,端端正正的坐好,又对着节目单上的曲目开始一首一首的找起了谱子。
平静下来,抱着谱子逐字逐句的专心听娜塔莉的演奏,魏莱果然听出了点门道
这个小姑娘虽然整体风格是非常典型的俄派,但其中对段落的处理又让她听出了一点意大利学派的影子。
两个流派虽然都很强调音乐的旋律性流动性,但俄派大开大合情感色彩十分丰富,而意大利学派则更加的干净澄澈。
在两个学派当中,娜塔莉凭借着自己过人的天赋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既有了自身的风格,又弥补了少女在力量上的不足。
这种天赋是魏莱开挂都无法拥有的,俗称老天爷赏饭吃。
大概是娜塔莉的演奏太过于惊艳,轮到第三位泡菜选手的时候不管是魏莱还是其他观众都兴致缺缺,融合了厨子奇思妙想的大餐已经吃饱,谁还有胃口吃普通酒楼里的饭菜。
几场比赛下来,魏莱发现这些泡菜的选手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子里套出来的,不管从长相,性格,演奏风格,曲目的选择,几乎都一模一样。
再加上入围的人比较多,很容易让人产生视觉、听觉上的双重疲劳。
魏莱不用听就知道他大概会弹成什么样子,虽然这种中规中矩未尝不是一种比赛策略。
但这位排在娜塔莉后面的选手算是倒霉了,虽然评委都秉持着公开公正的原则,统一进行排名,但有天赋选手珠玉在前,就显得流水线产品不是那么的亮眼了。
估摸着这位的分数不会很高,魏莱就没了关注他的兴趣。
依旧是熟悉的流程,休息二十分钟后主席巴迪先生掏出了他写着比赛排名的小信封。
十二进六,王润泽踩线,第五是个泡菜,魏莱第四,第三名是个波兰小伙,第二名还是个泡菜,第一名,毫无疑问属于娜塔莉。
张廷航没有进入半决赛。
坐在魏莱旁边的小姑娘紧紧的咬住了嘴唇不让自己哭出来,但她急促的呼吸还是暴露了她马上要冲出眼眶的情绪。
摸摸小姑娘的头“想哭就哭吧,不丢人。”魏莱真的是不太会哄人,正头皮发麻的不知道怎么安慰张廷航,宣布抽签的声音拯救了正在手足无措的她。
张廷航看着魏莱脸上尴尬的神情,又是哭又是笑“干嘛!赶紧去抽签吧!别管我了!我自己会调整!”
能走到半决赛其实是在魏莱的预料之外的,自己小时候学钢琴从来都不用心,也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走上专业的道路。
后来足够幸运考上了音乐学院,整个人也都是懵懵懂懂的混日子,到了大三才突然开窍,但为时已晚。
什么时候站在国际比赛的舞台上能和我魏莱划等号了?魏莱觉得很不真实。
因此她抽签的时候整个人都在状况外,直到王润泽拉了拉她的袖子,她才在主持人的再三提醒下回过神亮出了自己的序号。
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