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老马失过一次蹄,这次徐阶小心多了。在引进张居正的问题上,他当然也要卖个人情,好为自己的将来做铺垫。但是前次的教训是要吸取的,所以这次他的行动不露声色。
他开始频频地去探望张居正,表面看来,只是欣赏他的才干‐‐我,嘿嘿,不过是个老伯乐而已。
张居正当然感到欣喜,知我者,徐公啊!两人之间的走动,从这一年的夏季开始频繁起来。《明史•张居正传》上所说的&ldo;阶代嵩首辅,倾心委居正&rdo;,当是指这一阶段。
张居正在这一年,已从裕邸讲读(从五品)位置上升为侍讲学士、掌翰林院事,成了翰林院代理院长了。这个&ldo;学士&rdo;,是个正四品官,品级还不是很高,距离入阁的资格还差得远。且看这高高的龙门,张居正将怎么来跳?
徐阶自有办法。
老徐现在是皇帝身边唯一的肱股大臣,嘉靖的情况他心里有数。从这年8月起,皇帝看上去要不行了,自己开始在安排后事了,把那个一块儿玩火烧了房子的尚美人赶紧封为妃子。眼看要上西天了,唯有美人忘不了。
秋来,好歹熬过了六十大寿。嘉靖简直不能相信,春秋还正盛着呢,又求了这么多年神,怎么眼看着就黄泉路近了呢?
嘉靖迷信丹药不是一般的痴迷,几乎是他的生之唯一意义。他是由藩王入继大统的,骤然君临天下,生杀予夺了一辈子,很快意。登位以后天下也还算是承平,就欠一个长寿了。
吃丹药,可让他遭了不少罪,甚至还吃了一些乱七八糟连猪都不想吃的野草。为理想付出的代价,外人不可想象。仙药都是他召来的方士们献的,人可疑,药更可疑。服了以后,急火攻心,&ldo;火发不能愈&rdo;,身体彻底垮了。
10月,他挣扎着去万法坛祈祷,老天又捉弄他淋了一场冷雨,回来后就彻底倒下了。
难忘的嘉靖四十五年,12月14日,躺在西苑的嘉靖熬不过去了。徐阶很着急:以前武宗就是死在大内之外&ldo;豹房&rdo;的,没法向后人交代。好在皇帝已经没有意志了,太监们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他急急忙忙抬回大内,寿终正寝。总算&ldo;崩&rdo;于乾清宫,圆满解决了。
人总是要死的,但皇帝死了,人民总有天塌地陷的感觉。宫里一片忙乱,人人都像死了父亲一样。这时候,徐阶的位置就凸显出来了。
嘉靖先后有过三个皇后,被他喝斥吓死一个,废掉并&ldo;幽禁&rdo;死一个(别人不能再用了),还有一个失火时被困,他却没有让人去救,活活烧死了(就是把无辜的曹端妃给杀了的,那个方皇后)。此刻宫中等于没有主人,徐阶在这几天,暂时代替了全国人的&ldo;父亲&rdo;,请裕王入宫、办丧事、继位、改元……时候都进蜡月了,太紧迫!
这次改元,是将&ldo;嘉靖&rdo;年号改为&ldo;隆庆&rdo;。转过年,就称为&ldo;隆庆元年&rdo;了。不到半个月,换了新天,在有明一代里是最快的一次。换皇帝时,按例是等第二年的元旦改年号,旧年号有时还要用很久。这次是逼到年跟前了,说换就换了。
嘉靖在皇位上折腾了45年,&ldo;骑鹤&rdo;走了,被尊为&ldo;肃皇帝&rdo;、庙号&ldo;世宗&rdo;,长眠在天寿山永陵(在今北京昌平)。
徐阶还干了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草拟遗诏。遗诏名义上是老皇帝的意思,顾命大臣执笔,但皇帝仅有一息尚存,遗诏的内容,都是首辅说了算。
这个遗诏实际成了徐阶对嘉靖朝政的一次拨乱反正。以先帝名义检讨了诸多错误,对&ldo;朝讲之仪久废&rdo;表示痛心;对&ldo;建言得罪诸臣&rdo;予以平反,活的要起用、死的要抚恤;对那些搞怪的方士&ldo;查照情罪各正刑章&rdo;,也就是要杀要判;&ldo;斋醮工作&rdo;等劳民之事,全部停止。
以前那个胡闹皇帝武宗死的时候,也是由首辅大臣杨廷和起草的遗诏,把那些乱七八糟的&ldo;工作&rdo;全都给废掉了。这次的情况很相象。
这个遗诏,并不是徐阶一个人写的。参与起草的,还有一个人。
谁呢?翰林院侍读学士张居正。
此时的内阁,除了徐阶外,还有三个人,李春芳、郭朴与高拱。论资格、论才具,拟遗诏找他们三个哪个帮忙都行,犯不着找一个没入阁的正四品官员来掺和。惯例上,首辅忙不过来的文件,可以找阁僚、一般是次辅代拟。徐阶这一次的举动,可以说是完全坏了规矩,让人吃惊。而他的猫腻也就在这里。
找张居正参与拟遗诏,是一箭三雕:可以提高居正的地位,为他尽快入阁造势;可以在高拱和张居正之间起到微妙的离间作用,不至于出现张居正一旦入阁后跟高拱成了铁哥们儿的可能;还可以给高拱这个不吃素的一点小小的颜色看看。
徐阶的暗箱操作,果然达到目的。李春芳对此没有什么态度,高拱却气得要跳起来!原本以为不会怎样的郭朴,也有很强烈的反应。
高拱与张居正之间,从此就有了暗暗的裂隙,终于没有结成长久的联盟。
从更广的范围来说,这份遗诏的出笼,对徐阶来说,真不知道是得大还是失大。由于《遗诏》否定了嘉靖时期的弊政,揭示了新政的大致走向,且概括得十分到位,公布后&ldo;朝野闻之,皆号痛感激&rdo;(《明通鉴》)。显然,它顺应了人心,给徐阁老带来了巨大的声望。甚至后世有人怀疑这是出自张居正的手笔,我认为也极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