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明朝重臣张居正 > 第36章(第1页)

第36章(第1页)

朱先生说,这是乱说。张居正入阁之初,吏部尚书杨博、户部尚书葛守礼官都比他大,能力和官声都相当不错,居正要是&ldo;倨见&rdo;的话,人家也不可能买账。这两人,都是张居正平时比较敬畏的大佬,资历就在那里摆着,张居正一日蹿升,就敢慢待人家,是决不可能的。

朱先生还举了日后发生的一件事为例,说后来万历即位的时候,张居正当国(做首辅),启用陆树声为礼部尚书。陆是嘉靖二十年进士,比张居正早两科(早六年),张居正见陆,用的是后辈见先辈礼。一次,老陆到内阁拜访张居正,见待客的座位放得太偏,这礼部首长就是不肯落座(因为不合乎礼)。张居正连忙改正了座次,老家伙才坐下来。此事也见出张居正是个知道深浅的人物。我以为朱东润先生说得有道理。

张居正入阁后不久,就担任了《世宗实录》总裁(总编辑),为死掉的嘉靖写编年史,这又是隆庆皇帝的特别看重。

到了四月,春暖花开,面向龙椅,吉星又一次爆发出强光。隆庆皇帝以重校&ldo;永乐大典成&rdo;的功劳,升张居正为礼部尚书(正二品),兼英武殿大学士。正二品的官儿,已经赶上当年赏识他的那个顾璘大人了,可以挎着犀带而招摇过市。

然而势头还没有停止。到隆庆二年正月,又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这已是从一品的虚衔了!

当当当当!

张居正真的是吉星高照,额头放光了!从一个以前的从五品侍讲,仅一年多的时间,就顶上了从一品的荣衔,这是连升八级。就连为他写明史本传的人,在写到他的迁升之速时,也禁不住用了惊叹的笔调‐‐&ldo;去学士五品仅岁余&rdo;!

且惊且叹。可以想象得出,执笔人在烛光下使劲拍桌子的那种样子。

令人惊奇的还有呢,按照明代的官制,大学士这一职务的品级是有弹性的。它本身的官阶仅有正五品,不高。但如果兼任了尚书、侍郎,则品秩可加得很高,从武宗时期起固定加官为正一品。也就是说,张居正的入阁,是以侍郎兼大学士的,官阶是正一品!&ldo;从五品&rdo;‐‐&ldo;正一品&rdo;,这是整整升了九级!

在中国近代的戏文中,&ldo;连升三级&rdo;,基本就是个理想化的概念,甚至带有荒诞意味,但在张居正的身上,荒诞变成了无法摇撼的事实。

当然,这仅是金光闪闪的一面。

我们再来看另一面。自嘉靖年间起,内阁地位空前提高,六部尚书完全沦为内阁的属吏,事事须向阁臣请示,内阁成了一块香饽饽。而在内阁的内部,也分出了首辅、次辅、群辅三个档次,首辅的权力远高过其他人,诸阁臣只能望其项背。

这样失衡的权力设置,相差如此悬殊的政治地位,必然引得很多人去争首辅之位。因此阁臣之间&ldo;内相猜若水火&rdo;的事,就接二连三地发生。有人说,嘉靖以来的首辅,莫不是依靠倾轧排挤得来的,这完全是事实。政坛老将张璁就曾哀叹:&ldo;从来内阁之臣,鲜有能善终者。&rdo;(《明神宗实录》)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玩火者的终局是自焚‐‐没有人能笑到最后。

所以,入阁实际是一场悬崖之舞,很少有人不失手的。

最可怕的是,皇帝对于内阁的授权或放权,是没有法律界定的,全凭一己的好恶。皇帝对于辅臣的评价,也是非理性的居多,有如小家千金豢养宠物。大臣地位甚至不如宠物,锦衣卫、东厂(秘密警察)就是对付大臣的。辅臣的言行,甚至辅臣家中仆人的举动,都在被监视之中。高官之途,就是一条钢丝绳,&ldo;荡呀么荡悠悠&rdo;,险象环生。

一旦帝眷衰退,或者什么言论触了&ldo;逆鳞&rdo;(触犯了皇帝的脾气),那就会失权、丢位、甚至掉脑袋。如夏言、严嵩那样的行政高手,也都在所不免。

所以入阁就是一场赌博,是皇帝拿着殽子,让大臣下注,输赢是皇帝说了算,而不是你自己玩得高明不高明。

在职的辉煌和失位的仓皇,构成了一个最有吸引力的赌局。不断有人甘愿飞蛾扑火。

这就是人性。

这就是&ldo;权力尊严&rdo;的魅力。为看到属官的谄媚,为看到贿金源源不断,人们只迷醉于这只夜光杯美酒荡漾的时候,不大考虑它被粉碎的时候。

张居正眼下踏入的,就是这种高处不胜寒的地方。

他考虑到后果没有?他预测过前景没有?他究竟有多少胜算?客观地说,他有过考虑,但不可能清晰地预见到来日的祸福。

他的选择,是一往无前。因为他所尊崇的人生哲学,与他的老师大不相同。徐阶崇拜的是&ldo;陆(象山)王(阳明)心学&rdo;,认为凡事&ldo;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rdo;、&ldo;心之本体即是天理&rdo;,主张&ldo;致良知&rdo;。

什么叫&ldo;良知&rdo;?天知道!大概就是前几年我们这里流行的&ldo;人文关怀&rdo;吧?反正是求诸个人道德净化,遇事可以权变,不要固执,不能硬来。治国,讲究一个静,一个平衡,维持现状为好。老宰相&ldo;一味甘草&rdo;的外号,就是这么来的。

而张居正不同。他是讲究&ldo;实学&rdo;的,痛恨&ldo;士习人情,渐落晚宋窠臼&rdo;(《答少司马杨二山》)。他说,现在的迂阔虚谈之士,动不动就拿宋末的乱政来影射现在,然而都是别人嚼过的糟粕,无助于实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