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天下残局下不完 > 第66章(第1页)

第66章(第1页)

此外,乾隆朝文字诸狱中还有一些案例,则既非统治者借刀杀人(如雍正年羹尧、乾隆胡中藻案),亦非文禁严密,因寻章摘句得罪。此类案例,借用周树人的术语,乃因&ldo;隔膜&rdo;而得罪。他说:

&ldo;大家向来的意见,总以为文字之祸,是起于笑骂了清朝。然而,其实是不尽然的。……有的是卤莽;有的是发疯;有的是乡曲迂儒,真的不识讳忌;有的则是草野愚民,实在关心皇家&rdo;(鲁迅《且介亭杂文?隔膜》);

他并举&ldo;冯起炎注解《易》、《诗》二经欲行投呈案&rdo;为例。冯起炎,山西临汾县生员,闻弘历将谒泰陵(胤禛墓,在河北易县),便身怀著作,意图呈进,不料先以&ldo;形迹可疑&rdo;被捕。他的著作,实为不学无术、信口开河之作,固无足论,惟末附一段&ldo;自传&rdo;文字,煞是有趣,略谓:

&ldo;臣之来也,不愿如何如何,亦别无愿求之事,惟有一事未决,请对陛下一叙其缘由。臣名曰冯起炎,字是南州,尝到臣张三姨母家,见一女,可娶,而恨力不足以办此。此女名曰小女,年十七岁,方当待字之年,而正在未字之时,乃原籍东关春牛厂长兴号张守忭之次女也。又到臣杜五姨母家,见一女,可娶,而恨力不足以办此。此女名小凤,年十三岁,虽非必字之年,而已在可字之时,乃本京东城闹市口瑞生号杜月之次女也。若以陛下之力,差干员一人,选快马一匹,克日长驱到临邑,问彼临邑之地方官:&lso;其东关春牛厂长兴号中果有张守忭一人否?&rso;诚如是也,则此事谐矣。再问:&lso;东城闹市口瑞生号中果有杜月一人否?&rso;诚如是也,则此事谐矣。二事谐,则臣之愿毕矣。然臣之来也,方不知陛下纳臣之言耶否耶,而必以此等事相强乎?特进言之际,一叙及之&rdo;;

冯生要跟皇帝讲平等礼,故告诉弘历,臣&ldo;字是南州&rdo;,希望皇帝不要直呼其名,而宜&ldo;字之&rdo;。他还认皇帝做&ldo;老友&rdo;,请他顺手帮个忙,解决自己的终生大事‐‐将两个表妹(张三姨家小女,杜五姨家小凤)娶进家门。不仅此也,他还很有襟怀,表示,即算皇帝帮不上忙,他也不会怪他(&ldo;必以此等事相强乎?&rdo;),也就那么一说而已(&ldo;特进言之际,一叙及之&rdo;)。

冯生冲突御驾、以意解经、请天子做大媒,正是前揭周树人语所谓&ldo;卤莽&rdo;、&ldo;迂儒&rdo;和&ldo;不识忌讳&rdo;。他也因此稀里糊涂堕入文字狱(&ldo;核其情罪,较冲突仪仗为更重&rdo;),遂被&ldo;发往黑龙江等处给披甲人为奴&rdo;。其人可悯,其遇可悲,然其事不无可议。冯起炎之所以这么做,自有其逻辑:帝制时代有两个词,一曰&ldo;君父&rdo;,一曰&ldo;臣子&rdo;,这是将君臣关系比喻为父子关系。冯起炎既自认为臣,则不妨事君如父,作儿子的请父亲做主搞定一桩婚事,恰又符合&ldo;父母之命,媒妁之言&rdo;的古训。这就是他的逻辑。然为君者是否真以臣僚黎庶为子,则未必然。于是,周树人才会用&ldo;隔膜&rdo;二字定义此类文字狱。

由此可知,文字狱之构成,略有三端:一则因君主欲加诸罪,何患无词,乃挑剔文辞细故,借刀杀人;一则士人遣词造句,有意无意触犯忌讳,因而得罪;一则因上下&ldo;隔膜&rdo;,情形睽格,造成惨案。然谓此即能摧折士气以至于无,从而造就乾隆以降&ldo;万马齐喑&rdo;的&ldo;衰世&rdo;,则犹嫌说服力不够。略以乾、嘉学术之兴盛为例说明。乾、嘉之际,为近代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学者们通过整理、复原古籍的方式对中国文化的承继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人讲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学风,直到今天还发生影响。有探究其故者,常谓此因专制政权禁锢思想、大兴文字狱,导致学者对现状噤声,竞相埋首于故纸堆,阴差阳错,这才出现一个学术上的&ldo;盛世&rdo;。文字狱倘有如此功效,则战国、宋、明等代,并未出现大规模文字狱,何以也能造就学术昌盛、迈前启後的局面?上世纪文化大革命,文字狱之频次、力度远超乾隆之世,何以学术界反而出现凋敝荒芜的现象?难道,後世之人,不仅其心不古,连智商也降低,学不会乾、嘉时代的&ldo;学术避祸法&rdo;?对文字狱和学术的这种关系,余英时提出&ldo;内在理路&rdo;说,认为自明末清初以来,学者越来越重视&ldo;道问学&rdo;,而不再一味关注&ldo;尊德性&rdo;,因此才有乾、嘉之际的学术&ldo;盛世&rdo;。思想禁锢、政治打压固然是外因,学术发展的&ldo;内在理路&rdo;也很重要。窃谓此论极有道理。清代文字狱之成因,固有前述三个原因,清代学术之兴盛,自应有其内在的逻辑,而非全部因应政治上的变化而出现。然则,自乾隆至道光,约近百年,形成一个士气低迷却学风大盛的&ldo;怪现状&rdo;,存不存在一个&ldo;内在理路&rdo;?若有,那这个&ldo;理路&rdo;又是什么?窃谓,此一&ldo;内在理路&rdo;,便是宰相制度的废弃。

&ldo;假维新&rdo;中的真改革引子

1900年8月17日,侵晨。

八达岭外,岔道城中,某院落。

院中,有一条板凳。板凳上,有一男一女,&ldo;贴背共坐&rdo;,仰天沉思不语。男子年纪约在三十左右,身著半旧黑色湖绉锦袍,&ldo;髪长逾寸,蓬首垢面&rdo;;女子看似六十开外,&ldo;布衣椎髻&rdo;,一副&ldo;乡姥姥&rdo;模样。虽仅初秋,晨间却是&ldo;寒气凛冽,森森入毛髪&rdo;,而这一男一女,竟已枯坐了一夜。这男子,便是光绪皇帝;这老妪,则是他的姨妈,慈禧太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