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攻克太原后向北京进军途中,李自成发布了著名的永昌元年诏书,全文如下:
&ldo;上帝鉴观,实惟求瘼。下民归往,只切来苏。命既靡常,情尤可见。粤稽往代,爰知得失之由;鉴往识今,每悉治忽之故。咨尔明朝,久席泰宁,寖弛纲纪。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甚至贿通宫府,朝端之威福日移;利擅宗绅,闾左之脂膏罄竭。公侯皆食肉纨绔,而恃为腹心;宦官悉龁糠犬豚,而借其耳目。狱囚累累,士无报礼之心;征敛重重,民有偕亡之恨。肆昊天既穷乎仁爱,致兆民爰苦于灾祲。朕起布衣,目击憔悴之形,身切痌瘝之痛。念兹普天率土,咸罹困穷;讵忍易水燕山,未苏汤火。躬于恒冀,绥靖黔黎。犹虑尔君尔臣,未达帝心,未喻朕意。是以质言正告:尔能体天念祖,度德审几,朕将加惠前人,不吝异数。如杞如宋,享祀永延,用彰尔之孝;有室有家,民人胥庆,用彰尔之仁。凡兹百工,勉保乃辟,绵商孙之厚禄,赓嘉客之休声。克殚厥猷,臣谊靡忒。惟今诏告,允布腹心。君其念哉,罔恫怨于宗工,勿阽危于臣庶。臣其慎哉,尚效忠于君父,广贻谷于身家。永昌元年谨诏。&rdo;(80)
这份幸而流传下来的大顺政权诏书,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实际上是起义农民向明王朝发出的一份最后通牒式的劝降书。诏书全面地揭露了明廷的极度腐败,指出这个朝廷维护的只是贵族、大地主阶层的利益,天下的财富都落到了宗绅(明宗室和官僚)、公侯、宦官的手里,对于平民百姓却&ldo;征敛重重&rdo;,造成了&ldo;闾左之脂膏罄竭&rdo;。这就迫使人民起来同他们拼命,即所谓&ldo;民有偕亡之恨&rdo;。接着,李自成庄严地宣布:&ldo;朕起布衣,目击憔悴之形,身切痌瘝之痛。念兹普天率土,咸罹困穷;讵忍易水燕山,未苏汤火&rdo;。表达了他和广大群众具有共同的命运,要把农民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为了减少进军中的阻力,诏书给朱由检指明了出路,要他&ldo;度德审几&rdo;,看清形势,及早投降。诏书的革命性是显而易见的。
过去有的史学著作,在&ldo;君非甚暗&rdo;一语上作了不少分析,似乎认为在李自成眼里,崇祯皇帝也不那么坏,主要是大小臣工为非作歹,把大好山河弄得乌烟瘴气。这种看法是不够全面的。因为既然目的在于劝降,语气上就不能不稍留余地,如果把朱由检说得昏暗已极,劝他识时务就成了对牛弹琴。诏书中没有涉及&ldo;三年免征&rdo;一类的革命政策,是限于诏书本身的针对性,不能认为它比崇祯十六年发布的《剿兵安民檄》倒退了一步。就精神实质而言,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发展。当然,我们并不讳言,诏书中存在一些消极成份,主要表现为天命论。这虽然同诏书起草人的遣词造句有关(81),但毕竟反映了李自成作为一位旧式农民革命领袖所无法超越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不过,对诏书中的天命思想也需要分析,它明显地继承了&ldo;天心视我民心&rdo;的进步思想,还出现了这样的句子:&ldo;肆昊天既穷乎仁爱,致兆民爰苦于灾祲&rdo;,对天皇老子也不无微词。可见借&ldo;天命靡常&rdo;,&ldo;帝心已改&rdo;作文章,主要是为了抹去朱明王朝正统地位的神圣光圈,为大顺政权取而代之作舆论准备。
永昌元年诏书发布的前后,大顺农民军就按照原定部署,以排山倒海之势向畿辅地区进军了。
第七节宁武之战和势如破竹的进军
宁武之战是大顺军渡河东征以后,占领北京以前进行的唯一战役。这里的守将明总兵周遇吉十分顽固,驱使士卒据城抵抗,最后落得个兵败身死。正是由于周遇吉逆潮流而动,在一片倒戈声中敢于负隅顽抗,博得了反动统治阶级的赞扬。他们抓住宁武战役编造了许多谎言,后来的史家不察,往往轻信盲从。这些谎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渲染宁武战役的激烈程度,把这次战役持续的时间说得很长;二是诬蔑大顺军攻克宁武以后,把城里的老百姓都杀光了;三是夸大战役的后果,把大顺军的胜利描绘成惨胜,甚至毫无根据地说李自成等人,由于士卒损失过多曾一度打算退回关中。下面就依据可靠史实,对以上三点进行必要的考辨。
一、《明季北略》卷二十《周遇吉宁武大战》条中说,&ldo;遇吉设奇制胜,每战必胜&rdo;,相持半月,至三月初一日才被大顺军攻克城池。这是不真实的。据康熙二十一年《山西通志》卷三十《杂志》载,李自成是在&ldo;二月十六日自太原起身,数日至宁武&rdo;;崇祯十七年三月《兵部为贼势已压云境等事》行稿说,大顺军&ldo;二十日过雁门关,二十一日攻宁武&rdo;(82);据乾隆十五年《宁武府志》卷十一,大顺军攻克宁武的时间是二月二十二日。这就清楚地表明,整个宁武战役首尾不过两天。就官军而言,当时已经是强弩之末,士气不扬,只是在周遇吉的逼迫下才勉强迎敌,根本就没有&ldo;相持半月&rdo;之事。
二、大顺军攻取宁武时,周遇吉被擒处死。但是,大顺军并没有不分青红皂白地杀戮平民。乾隆《宁武府志》记载:
&ldo;贼初破宁武,亦不甚杀戮,旋引兵而东。明日,贼别部在城中者忽树蓝旗,遂肆戕虐,被祸者数千人,其伪总兵尤世禄所为也。王珻作《节录补》而谓&lso;贼恨其久不下,屠杀一尽,血流成波。&rso;亦失其实,盖但得诸传闻耳。&rdo;(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