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兰缃拿出一支小小的狼毫轻拍在她面前。
那只狼毫约莫不过一指长,做工精巧却华而不实,显然并非当真用来写字的。
黑曜石笔杆上鎏金细雕四个小字,&ldo;秉笔无隐&rdo;。
傅攸宁讶然片刻,点头笑:&ldo;掌史君子啊,可喜可贺。&rdo;
看来季兰缃与齐广云的&ldo;掌史君子&rdo;之争,已然落幕。这一回合,季兰缃胜。
可也不知季兰缃是否还没明白过来,&ldo;掌史君子&rdo;在师门位尊,实权却不足。齐广云轻易在掌史君子之争上认输,那便只有一个可能。
也许,齐广云真正图谋的,是秉笔楼主。
秉笔楼每旬出一册《四方记事》,专录江湖逸闻或朝中笑谈,供坊间消遣;又间或排些江湖战将榜、江湖英俊榜之类的名单,有时也做些不痛不痒的消息买卖。
世人皆知秉笔楼消息灵通,号称&ldo;尽知天下事&rdo;,却仿佛从没人细想过,他们手上那些曝光或未曝光的消息,是否还有其它去处。
事实上,无论秉笔楼、宝云庄,还是这&ldo;一丈春&rdo;,他们均同出一门。
世有黄、老、庄、释、道、墨、儒、法、史等百家争鸣,史家虽非显学,常被世人遗忘,却,从未消亡。
齐广云、鸣春、季兰缃、傅攸宁,及现任秉笔楼主荀韶宜,还有众多有名或无名的人们,无论他们在朝在野,无论他们台面上的身份是显赫或是潦倒,他们共同的身份永不会被磨灭。
他们是史家分支太史门弟子,师尊复姓太史,单名隐字。
千百年来,除兰台官史外,民间的私家记史也从未放下过手中的笔。
不论岁月荏苒,朝代更迭,总有无数散在江湖、在庙堂的各门各派史家弟子前赴后继,矢志不渝地执拗记录着那些真真切切发生过,却常常为官史所刻意忽略、删改的沧海遗珠。
太史一门只是本朝众多稗官野史中的一个流派,却是唯一一支传承近千年未断代的史家门派。
千百年来,太史门弟子始终紧握着手中的笔,绝不顾左右而言它。
无数人,无数次,执拗地记下那些发生过的事,然后在天子一怒中昂起高贵的头颅引颈就戮,却永远后继有人。
因为他们始终坚信,事情只要发生过,就该为人知,便是当世不知,也该为后世留下评断追溯的依据。
太史门弟子开蒙的第一课,便是&ldo;崔杼弑其君&rdo;。
太史门的藏书楼内,浩瀚的汗青卷册与正堂上秘密麻麻的灵位俱是见证,那就是太史门弟子从不断代的骨气。
史官从来与言官一样,因字获罪死无全尸是家常便饭。
但对太史门的弟子来说,明知记下会死,也绝不为苟活而讳言。
秉笔无隐。不问前程。不问死生。
这,就是傅攸宁最后一个不能为人知的秘密。
&ldo;师妹,南史堂在绣衣卫也有人吧?&rdo;
南史堂是史家另一个分支门派,与秉笔楼素无交情,但总归是同行。
傅攸宁闻言抬头,有些讶异:&ldo;你是秉笔楼的掌史君子,管别人南史堂做什么?&rdo;
&ldo;你拿两个南史堂在绣衣卫的人的名字,跟我换,&rdo;季兰缃志在必得地浅笑,&ldo;我告诉你两件梁锦棠的事,同你有关。&rdo;
&ldo;多谢,不必,&rdo;傅攸宁笑着摇摇头,站起身来,&ldo;小师姐,别动梁锦棠,否则……我也不知我会做出什么事,你最好相信。&rdo;
&ldo;我没想动他,顺便查到一些事罢了。&rdo;这就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季兰缃还真怕傅攸宁不管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