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碑文时应该依据原文来研究。因为有时阅读碑文者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读,就不能避免谬误了。
《名史》在碑文之后,第二位可靠的是茂贡诗和古埃钦诗。而古时所写的历史也可以说是第二位可靠的。在古代所写历史史籍中,目前能见到的最古的缅甸史是《名史》。在《名史》里第80页写道:
&ldo;在室利差呾罗有二十五位,在阿梨摩陀那有五十五位,在彬牙、阿瓦有十三位君王。这是古人常说的,也是史籍中有过的话。&rdo;从这一点可知:在缅历882年(公元1520年)信摩诃蒂拉温达写成《名史》之前缅甸史籍一直是属于佛陀史类的。
《名史》实际上是中天竺史、锡兰史和缅甸史三者混在一起的内容非常广泛的书。
缅甸史部分虽然写的不多,但写到明康第二还是令人满意的。
想了解中天竺史、锡兰史可以去看《大史》《小史》,在那时《名史》的价值才会显示出来。《名史》将会像熟悉路线的向导一样,好好为你指路进入记号难以看懂,难以进入的迷宫之内。如果将它们比较着看,就会&ldo;肯定&rdo;地知道后来写成的《大史故事》是受惠于《名史》的。
(四)
《东吁史》《东吁史》是缅历843年(公元1481年)明西都在位为王时至明基纽为王时著名的信年纳蒂坎基写的一部古老的史籍。在《经藏史》中写道:《东吁史》为一位无名氏所作。而在《辞源释疑》(一种伏地而生味苦的名为甘格拉的小植物的词条)中写有:&ldo;在东吁城信年纳蒂坎基写了《东吁史》&rdo;。在《词义精析》(发髻分类条)中也写道:&ldo;东吁有个很有名的信孟有、当纽和尚兄弟等人之徒羌宋僧王。该高僧的弟子信年纳蒂坎基写了《东吁史》&rdo;。
《东吁史》是古时贡榜王朝中期一部罕见的书稿。
当时撰写《辞源释疑》和《词义精析》的摩诃泽亚丁克亚想读《东吁史》,到处寻找,在妙瓦底侯处看到了这部书稿。但书稿并不是妙瓦底侯的。是妙瓦底侯从枢密大臣摩诃德马丁建(原为貌东僧王,后又还俗者)处借来的。摩诃泽亚丁克亚从妙瓦底侯处得到书稿后,亲自抄录了一份。抄成九行贝叶21张。后来在缅历1201年10月24日(公元1840年1月28日)瑞波王问起此书,到处查询在皇城南找到三册《东吁史》,一册是缅历1112年(公元1750年),一册是缅历1030年(公元1668年),另一册是1035年(公元1673年)抄写的。除了这三册外,加上原来已有的两册,共五册。将五册对照着,由甘遂寺大法师、给杜大达玛亚扎固如大法师用了19年时间进行校定。(甘遂寺在阿摩罗补罗皇城南侧桑格罗湖畔)
目前我手中的版本是由塞耶博瓦勘校公元1924年(缅历1286年)东吁代丹街给杜马底印刷厂出版的。
《蒲甘旧史》有一部约在缅历900年(公元1538年)时写成作者佚名的《蒲甘旧史》。从佛祖预言开始写了顶兑、太公、室利差呾罗的历史。写的不是&ldo;缅甸始于太公&rdo;,而是&ldo;缅甸始于室利差呾罗&rdo;,从建室利差呾罗,建室利差呾罗的国王竺多般、摩诃丹婆瓦、素拉丹婆瓦等写起。
北御庙《历史纲要》在缅历1023年(公元1661年)即位的卑明在位期间,因卑明的请求,北御庙法师写的一部历史。
北御庙法师是卑明手下大臣奈谬瑙亚塔之子。
一次,出家后又还俗的德都敏基带着大臣的仪仗来到庙中。与法师闲谈指着仪仗对法师说:法师如若还俗一定会得到这样的荣华富贵。
法师反驳说:&ldo;这样的荣华富贵还抵不上吾僧如厕一次。如厕一次即可参得不乐禅许多,不是吗?&rdo;
缅历1023年(公元1661年)卑明杀害了王兄王嫂后登基为王。缅历1023年4月26日(公元1661年7月11日)星期日王迎请获得衔号的法师们到宫中用斋并布道时,对高僧们说:&ldo;弟子并不想这样做。群臣将相、士官武士们一次又一次地对弟子说只有您为我们做主啦!正如俗话说:&lso;佛祖也拗不过众僧&rso;那样,弟子只好登基为王了。&rdo;
法师们都说:&ldo;谋求者无运不能成事,不谋者有命自然功成&rdo;。只有北御庙法师埃加达马林加亚说:&ldo;此事与僧等无关。大王兄弟二人谁是谁非到地下(地狱)再去争论吧!&rdo;
《君王生辰八字天宫图始末》人们都说《君王生辰八字天宫图始末》是明耶觉廷或达龙王在位时写的。有些人则说该书是曾预言称号为&ldo;底里杜达玛亚扎(摩诃)迪勃底&rdo;的达龙王终年64岁,在缅历1011年6月10日(公元1649年8月6日)某时某刻将驾崩的婆罗门阿扎固如所著。
吴格拉的身世汉达瓦底白象之主在位时征服了孟养之后,将孟养土司色隆基之孙、色隆艾之子色茂坎留在阶前,命其侍奉左右。注
缅历925年(公元1563年)出征阿瑜陀耶时,色茂坎乘象打了胜仗,遂获仰马都耶衔,食邑瓦格鲁城。
后又随摩诃乌巴亚扎出征清迈,在清迈乘象出战再胜,又得了南达梅衔。
当摩诃(乌巴)亚扎即位为王后,再次乘象立下战功,获丁克亚衔,食邑德娄城。(五塔施主在位时)
德娄侯丁克亚之子高拉被五塔施主任命为精锐队统带和王子明耶觉苏瓦宋的内侍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