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考试,每个时代的学生必不可少的经历。
真要说起科举,乃至宋朝科举,其实与很多人的想象还是有点区别的。
宋朝科举考的东西其实也很科学,甚至后世公务员考试与之也有一脉相承的感觉。
比如宋朝会考帖经墨义,这大概就是“思政”水平测试,题目自然就属于是对于儒家的哲学与政治理论的见解,可以肤浅的认为是儒家“名词解释”。
接着会考“策论”,这就类似于“申论”与“行测”的结合体,这篇文章很重要,一般情况下就是给一个关于行政治理上的题目,然后答出考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还要给出可行的解决方式。
策论还是很务实的,专注于解决实际问题,就是给朝廷出谋划策。
当然,也还考诗赋,后来王安石把这一条给废除了,也还考一些“完形填空”啥的基础。
而且宋朝考试,对于文章体裁的要求也不高,不要求严格的骈文对仗,当然,有些人为了凸显自己文采了得,非要对仗骈文,那也是可以的。
许多有才之人,比如柳永,泼天的才华,却屡屡不第,不是他考不来帖经墨义与诗赋,原因基本就出在策论之上。
当然,帖经墨义也很重要,这是基础,这是一个人的思想政治水平,你得充分认同儒家的整个理念,才有资格说其他。
狄咏要进考,策论兴许会是他的优势,帖经墨义自然就会是他的劣势,关于诗赋什么的,还可以抄一抄。
至于完形填空啥的,那就只能死记硬背了,好在这玩意占比不高,而且儒家经典,总共也没多少字。
想要考上进士,狄咏自然还得扬长避短,帖经墨义的劣势,就得剑走偏锋,不玩前人玩过的,得在合理范围之内玩前人没玩过的,事功,在这方面来说,就有剑走偏锋的味道。
别人都写圣贤如何如何,古人如何如何,我们要如何学习圣贤,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狄咏肯定不这么写,如果狄咏也这么写,他显然不可能取胜,怎么也比不上那些浸淫其中十几年考生写得好。
所以狄咏只能另外一个方向来,比如圣贤这么说,我认为圣贤是这个意思,我们应该按照这个意思来理解,比如什么事情什么问题,按照我这个理解,就对了,还是得拿事情来说。
当然狄咏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乱发挥,否则就成异端了,这里面就考验技巧了。
对于科举,狄咏显然压力山大,此时他在国子监这么出头争锋,也是为了铺垫。
许多事情有一个道理在其中,你名声大了,不论说了什么都会被人认真对待,你如果籍籍无名,说得再有理也会被人忽视忽略。
所以,狄咏考试之前,就得争一份名声,得有大佬给他光环,胡瑗的光环在身,就是狄咏对于考试最大的布局铺垫。
此时,显然狄咏顶住了,收获巨大。
学堂之上,试卷一份一份交了上来,狄咏也一份一份看。
那治学四句,狄咏是抄袭的,班里同学交上来的这些试卷,洋洋洒洒,花团锦簇,逻辑通顺,道理明晰,真要让狄咏自己来写,显然肯定还写不过眼前这些国子监的学生。
班长狄咏收完作业,也是头疼,胡瑗还吩咐他挑选一下,他还真不好挑,都是水准之上的文章。
所以狄咏左右看了看,一狠心,得,一个不得罪,不挑了,全部给胡瑗送去。
不过狄咏还是认真看了一下的,这也是学习,看看这些浸淫经义十几载的高材生们都是怎么答题的,这里面可不仅有未来进士什么的,还有未来状元的。
只能说,高,实在是高!
最高的就属刘几,为什么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