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复来时的紧张,回去时心情大好的刘荣走路都感觉有些飘飘然,甚至差点忍不住想要高歌一曲。
回到居所,刘荣手里拿着书简,思考着要不要把事情告诉栗姬。
再三考虑,想想还是算了。
刚刚回来就派人过去,宫里到处都是眼线,不论派谁过去刘启都会知道。
再说了,知道消息的栗姬会不会感觉压力没有了,无意间把刘启的想法透露出去?
刘荣敢拿脑袋担保:她会的。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册封大典过后再说吧。
接下来的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就到了册封大典这天。
外面漆黑一片,太子居舍里灯火通明。
从丑时初刻起,整个太子居舍就开始忙碌起来。一直忙碌到卯时,才算基本忙完,就等大典开始。
太常、太仆都派来不少人,连丞相陶青,都专门来了一趟。
“太子殿下,陶丞相来了。”
刘荣刚刚穿好冕服,单丘小声禀告。
丞相不同于其他官员,是大汉的宰相,刘荣亲自来到门口迎接。
“臣陶青拜见太子殿下。”
“陶丞相无需多礼。”
见礼过后,刘荣好奇的打量着陶青,这个敢于劝谏刘启诛杀晁错的直臣。
陶青,继申屠嘉之后,被刘启一度任命为丞相。
作为济阴(今属山东)人,陶青身材高大,八尺有余。高大的身材下,却和孔圣人一样,处处透着儒雅。这得益于济阴当地儒学盛行,以及从小的耳濡目染。
陶青后代里边,也有一人和他不但身材相似,脾性也相同。
这个人,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
七国之乱时,人心惶惶,朝廷里议论纷纷。吴王刘濞,楚王刘戊组成的吴楚联军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谋反,天下诸侯一时间摇摆不定。
在窦太后的私下授意下,陶青虽然知道会得罪刘启,还是和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逼刘启诛杀了晁错,腰斩于市,断绝了吴楚联军的口实。
经过此事,挽救了朝廷的声誉,使得朝廷可以以义击暴,竖起正义的旗帜。原先摇摆不定的诸侯各王,见晁错被诛,归顺了朝廷。
可也因此,让刘启记恨上了他。
天地君亲师,除了天地以及父母,老师在这个时代是最为亲近的人。逼着自己手上沾满了恩师的鲜血,刘启岂能容他?
不过刘启虽然愤恨,还是有些肚量。让他当了五年的丞相,才被撤去了丞相一职,回家养老。
这是一个直臣,更是一个铮臣。在国家安危面前,毅然决然,不顾个人安危,冒言直谏,令人倾佩。
陶青儒雅随和,道:“社庙那里一切准备妥当,臣对这边有些不放心,过来看看。”
“孤这里一切都好,有劳陶丞相亲自跑一趟。”
又说了会话,陶青再三叮嘱太常、太仆,关键时刻做好本职工作,别出岔子,这才离去。
天蒙蒙亮时,开始出发,前往社庙。
太仆丞早已在太子居舍外置下步辇等候,刘荣出了太子居舍大门,坐上皇帝专属步辇。
“起驾~”
太仆丞亲自宣读,步辇抬起后,跟在后面。
刘荣端坐在步辇上,头戴通天冠,身着冕服,面色平静。
太常居左,太仆居右,伴驾而行。
身后,礼官、太监跟随。
出行队伍近千人,浩浩荡荡往社庙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