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子传回来的消息,立刻在大宋朝堂上引起了激烈的争吵。
忽必烈赐婚和出兵协助朝廷攻打安南,这两件事放在任何时候都是大事。
由于王华阳回来的较为匆忙,还未来得及与陆秀夫商议,便被杨太后拉着一起坐上了朝堂。
杨太后在朝堂上说道:“众卿家,蒙古人的使者明天就到了,相信大家也都知道蒙古人此行的目的,咱们要在他们到达之前把事情议论出结果,咱们现在先议第一件事,蒙古人与皇上的联姻。”
众人分别看向了陆秀夫和杨勇,大宋最有权力的两个人还没有发话,其余一众官员自然不敢乱说。
杨勇看着陆秀夫说道:“陆大人,我管军事,对政治联姻不懂,还是你先说吧!”
陆秀夫正要说话,看到王华阳向其使眼色,并看向礼部尚书庄一凡,陆秀夫立刻明白王华阳的意思,于是说道:“皇帝联姻,是国家大事,关乎国家颜面和国格,还是先请礼部说一说吧!”
礼部尚书庄一凡看了看杨勇,又看了看陆秀夫,之后又看了看自己的恩师文天祥,见三人都没有明确表态,只能自己先投石问路了。
庄一凡走向前说道:“启禀太后,皇上,两国联姻,本不是什么稀奇事,古已有之。在汉代和唐代,我们都称之为“和亲”。
和亲是不同民族间的政治联姻,双方通过嫁娶公主来保持和睦相处的关系。西汉同匈奴的和亲就是早期的典范。汉初,天下初定,士卒疲于征战,刘邦采用娄敬建议,以汉朝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为阏氏,每年送一定量的絮、缯、酒、食等给匈奴;双方约为兄弟;开放"关市",两族人民互通贸易。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及汉武帝初年都采取了和亲政策。这一政策相对缓和了军事冲突,有利于汉朝休养生息,促进了汉初经济的发展,加强汉匈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两汉后期,恢复和亲,"昭君出塞"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和亲的目的主要有两种:
其一、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强弱为出发点来决定是否和亲。这一点又包含了两种情况:一是当中原王朝实力孱弱时期,为了求得边境安宁,不得不与少数民族和亲,如汉初刘邦与冒顿单于的和亲;二是当中原王朝势强力大时,少数民族为了寻求中原王朝的认可和支持,或由于向往中原先进生产及生活方式,主动向中原王朝请婚,如唐代西突厥的多次请婚,吐蕃的松赞干布多次向唐太宗李世民请婚。
二、通过和亲政策,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如唐代就通过与突厥的和亲,使突厥贵族进入皇族,优待他们,利用他们比较熟悉本民族的优势,给他们封官加爵,从而达到对突厥的统治。
“但是”,庄一凡强调道:“汉唐时期的和亲都是汉人将公主嫁给蛮夷的首领,而不是将蛮夷的公主嫁给汉家皇帝,而现在,忽必烈主动将蒙古皇室的公主嫁给我们汉人的皇帝,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杨勇说道:“我明白庄大人的意思了,庄大人的意思是蒙古人现在自视为华夏正统,把我们当作了蛮夷,因此,才会主动赐婚给咱们的皇上,达到笼络人心的作用!"
庄一凡说道:“也可以这么理解,忽必烈将公主赐婚给皇上,目的是希望我们大宋皇室融入蒙古人的血液,如此,大宋皇室和蒙古皇室就是一家人,咱们皇上今年刚到婚配年龄,还没有立皇后,而一旦我们接受了忽必烈的赐婚,意味着其其格公主将来就是我们大宋的皇后,其其格公主将来生的孩子就是我们大宋未来的皇上,而我们再去光复大陆,就等于去抢皇上岳父的皇位,等同于造反了!"
陆秀夫说道:“不对吧,其其格是蒙古已故皇太子真金的女儿,按辈分,其其格是忽必烈的孙女,如果我们的皇上娶了其其格为皇后,那么我们的皇上就得称呼忽必烈为爷爷,如此,天下人尤其是留在中原的汉人该怎么看待我们这些人,我们的皇帝就会成为“孙子皇帝”,这比石敬瑭的“儿皇帝”还要耻辱!”
儿皇帝:五代时石敬瑭借助契丹太宗耶律德光帮忙建立后晋,与其他政权抗衡。石敬瑭虽为皇帝,仍向契丹称臣,石敬瑭虽然比耶律德光年长十岁却称耶律德光为父,自称儿皇帝。后世因作为叛臣的代称。
当陆秀夫将与蒙古人联姻与石敬瑭的“儿皇帝”放在一起的时候,众大臣开始窃窃私语,纷纷不赞成与蒙古人联姻。
杨勇示意大家安静,并说道:“陆大人说的不错,如果我们的皇帝答应忽必烈的赐婚,就相当于变相承认我们不是华夏正统,向来都是我们汉人皇帝赐婚给蛮夷,汉人皇帝是蛮夷首领的岳父或者兄长,还没有蛮夷能够赐婚给我们汉人皇帝的,如果我们接受赐婚,就承认了我们是蛮夷的身份,赐婚关乎着天道正统,我们不能接受!"
王华阳看着朝堂上一边倒的不支持联姻,尤其是陆秀夫,竟然没有意会到自己的意思,致使杨勇掌握了先机。
王华阳暗中观察着众官员,希望能够出来一个支持联姻的,毕竟只有支持联姻,才能名正言顺的出兵协助朝廷剿灭越南。
正在这时,文天祥站了出来。
文天祥说道:“两位大人,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不接受联姻,会是什么后果?腾龙元年,我们与元朝签订盟约,我大宋视元朝为母国,大宋去除帝号,成为大元的藩属国。正是因为我们与大元签订了协议,大元这么多年并未对大宋三岛动兵,此次忽必烈赐婚,其一是宣示大元是大宋的宗主国,其二则是想让大宋皇室进入大元皇室。忽必烈是赐婚,不是再跟我们商量,我们我们拒绝赐婚,就相当于抗旨不尊,大元本来是要出兵攻打安南的,如果我们不接受赐婚,大元很有可能会调转方向攻打我们,难道大家想看到大宋三岛生灵涂炭吗?”
庄一凡看见恩师发话,立马补充道:“文大人所言极是,既然七年前我们决定韬光养晦,接受大元的册封,我们就已经自降身份了,不管是正统也好,蛮夷也罢,在中原百姓看来,我们都是偏安一隅的割据政权,如果我们将来不能光复中原,我们将会背负万世骂名,但是如果我们有一天光复中原,百姓们会以我们今天的隐忍为榜样。勾践卧薪尝胆三年返回越国,又经过十年才打败吴国,试想如果没有后面的发奋图强,前面的卧薪尝胆岂不是成了笑话,唐太宗李世民渭水河畔斩白马与突厥会盟,更是倾尽大唐府库,如果没有后边的攻灭突厥,唐太宗就会是一个贪生怕死之徒,我们大宋已经向大元俯首称臣了七年,皇上即将迎来亲政,如果我们这个时候公开与大元作对,以我们现在的实力,根本不能与大元抗衡,如此,我们一旦失败,之前所作的一切努力都将化为泡影,我们就真的是偏安一隅的蛮夷了。”
“因此,”庄一凡看向杨太后说道:“微臣建议接受忽必烈的赐婚!”
朝堂上顿时安静了下来,大家眼睛齐刷刷的看向杨太后,等着这个监国最后定夺。
以往杨太后拿不定主意时,都会询问杨勇的意见,但是今天杨太后感觉文天祥和庄一凡所说的比杨勇和陆秀夫更有道理。
在杨太后看来,能不能光复中原并不重要,只要能保证皇上和自己的人身安全最重要,自己可不想再过阶下囚的生活。
王华阳也着急的看着杨太后,希望这次她不要听信杨勇的话,支持赐婚。
杨太后思虑再三,决定接忽必烈的赐婚。
听见杨太后同意忽必烈的赐婚,王华阳如释重负。
王华阳也知道作为忽必烈的孙女婿,会被大家称为“孙子皇帝”,变相降低了大宋的国格,但是赵昺十五岁,忽必烈七十二岁,按照年龄,赵昺本来就应该称呼忽必烈一声爷爷,并且,根据史书记载,大元皇太子真金1285年死后,也就是去年死了,忽必烈再没有册立皇太子,而是在1293年将象征皇太子的印绶给了真金的三儿子孛儿只斤·铁穆耳,1294年,也就是8年后,忽必烈去世,孛儿只斤·铁穆耳继位,是为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生于1265年,赵昺生于1272年,铁穆耳比赵昺大七岁,而铁穆耳又是其其格公主的三哥,如此,八年后,赵昺的“孙子皇帝”将会直接晋升为“国舅皇帝”。
正如庄一凡说的那样,七年前从答应做大元的藩属国开始,大宋就没有面子可言,拒绝忽必烈的赐婚也不会让别人高看一眼,反而会落下口食,使忽必烈有借口攻击大宋。
王华阳之所以同意忽必烈的赐婚,还有另外一重考虑,那就是一旦与黄金家族联姻,蒙古人就是姻亲,如此,杨勇如果想要夺取自己的皇位,就要考虑黄金家族的态度。如果黄金家族不同意,杨勇篡位就不仅仅是篡夺赵家的皇位了,而是篡夺黄金家族外重孙的皇位,黄金家族自然是不会答应的。
不管是为了大宋三岛的百姓安危,还是为了稳定赵昺的皇位,忽必烈的赐婚都必须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