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噢,没带呀。那你们两个留下,我派人去拿玉玺。&rdo;
缪嵩、刘猗面面相觑,但也没有办法。谢尚遂派部将戴施带了五百人赶到邺城。蒋干一看晋军只带了五百人来援,心想:&ldo;晋军不会是开玩笑吧。五百人也算是援兵?&rdo;却听戴施道:&ldo;其实我是来取玉玺的,我把玉玺交给皇上,皇上肯定会派重兵来救。&rdo;
蒋干道:&ldo;你别不会是蒙我吧。你要是把玉玺拿走了,也不发兵,然后留我在这里空等,岂不是我什么都没有了?&rdo;
戴施说:&ldo;那这样吧,你把玉玺交给我保管,就算是献给晋国了。我呢,并不出城,和你待在一块儿。然后派人回报晋朝说拿到玉玺了,皇上也能派兵。&rdo;
蒋干说这个主意还行,于是把玉玺小心交给戴施,千叮咛万嘱咐,别碰坏了,别弄脏了。戴施一口答应,到了晚上,找了块石头放到原来放玉玺的匣子里,另把玉玺交给副将何融,让他化装成百姓悄悄离开邺城,混出城回到枋头,把玉玺交给谢尚。谢尚得了玉玺,立刻派一千精骑,日夜兼程,护玉玺到建康。
这个玉玺,就是鼎鼎有名的和氏璧。春秋时,卞和三次献宝,失去两足方把此宝献给楚王。后为秦国所得,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统治天下的象征。后来王莽篡位时,王寻、苏献逼着汉孝元皇太后交出玉玺,皇太后拿玉玺砸二人,玉玺落在地上砸坏了一角,王莽后用黄金镶补。此玺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纽;正面刻有八字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东晋诸臣看了都忍不住落泪,皆叹玉玺重归晋朝,是晋朝将要复兴的好兆头。
这边东晋君臣弹冠相庆,那边慕容评已经兵临邺城之下,很快攻破了邺城,太子冉智被擒。戴施则带着蒋干出城逃奔仓垣(今河南开封西北处),回了东晋。时东晋永和八年(352)八月庾午,冉魏立国三年后灭亡。
慕容评率军凯旋。燕王听说玉玺已归了东晋,不由遗憾,但又心有不甘,悄悄派人告诉冉智的母亲原魏后董氏,让她献了一块假玉玺,然后声称玉玺到手,封董氏为&ldo;奉玺君&rdo;,遂于永和八年十一月戊辰称帝,国号&ldo;大燕&rdo;。
这时,不去救魏,眼睁睁看着魏国被燕国吞并的东晋派使臣去蓟城封赏燕王。慕容俊对晋使道:&ldo;你去告诉你们主子,朕现在是皇帝不是燕王。如果还想跟朕好好交往的话,以后不要再拿什么命诏来烦朕。&rdo;
东晋使者仓皇而归。
第十章晋燕争雄
政治斗争
回过头来再从头说东晋参与中原之争的事。桓温灭西蜀之后就想收复中原。石虎死后,桓温上表请命北伐。朝廷担心桓温北伐立功之后,威信和势力坐大,反过来控制朝廷,便拒绝了。后来中原乱成一锅粥,魏、赵在河北互相打来打去,燕国也时时南下,桓温见有机可乘,又请命北伐,朝廷又拒绝。桓温怒了:&ldo;这一定是庸臣殷浩在搞鬼。当年朝廷重用殷浩不过就是想拿他来抗衡我么?我偏偏不怕他。&rdo;
桓温于是带兵十万,顺江而下,来到武昌扎下军来。朝廷一看桓温带兵一直向东,也不说要做什么,都又疑又惧。有人说桓温要反了,这是准备攻建康;有的说桓温是要抗命北伐;有的说桓温既不想反,也不是北伐,这是用威严的沉默,来向朝廷示威。
司马昱问殷浩怎么办?殷浩也拿不出什么办法,说干脆我辞官算了,桓温不就是看不惯我么?这时站出一人,此人叫做王彬之,是王导的侄儿。王彬之对司马昱道:&ldo;桓温不是普通人,所以必不能以普通人来揣度。我愿替相王写一封亲笔信给桓温,必令其回师。&rdo;
司马昱遂让王彬之先写出信来,只见王彬写道:
现在北方还没有平定,您说要北伐那是为国家深谋远虑,经略大算,而且能承担北伐大任的除了您还能有谁呢?非您莫属啊。可是既然兴师动众,其后方一定要有资本才行。不能因为开始容易,便不考虑将来之难。如果您去北伐,后方得不到保障,一旦失败,则朝野不安,连社稷都会有危险。其实许多人都对您产生怀疑,说什么话的都有,我想您也没少听说吧。我和您两个人,虽然一个主内,一个管外,但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安社稷,保家国。应当先考虑安定国内,再想着一统天下,这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我是跟您开诚布公地说心里话,希望您能听到心里去。
司马昱见了此信,连声夸好,然后署上自己的名字,给桓温寄去了。
桓温见了信,明白就算自己强行北征,一定会被后方掣肘,反而不利,不由长叹一声:&ldo;本想趁中原之乱的时候收国土,雪国耻,为国尽力。没想到后方扯我的后腿啊。&rdo;当即向朝廷谢罪,领兵回来了。
本来这事完了,殷浩却认为中原大乱也是自己建功立威的好机会,于是准备北伐。这时又传来消息,原来冉魏的豫州牧张遇,本来已经投降晋朝,现在又转降了前秦,占据河南许昌与晋朝为敌。殷浩于是利用这个机会,上表要求北伐。
那个著名的书圣王羲之劝殷浩道:&ldo;你是人才不假。但人才也有文武之分,职分也有内外之别。汉高祖的时候,负责在前面打仗的是韩信、彭越;而萧何、曹参则在后面出谋划策,管理朝政,所以才得以平定天下。你的才能,相当于萧何、曹参,而不是韩信、彭越。你不应当亲自北伐啊。&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