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打击下属的积极性,顾辙一直是很耐心听完了沈明博他们的科研阐述,还从纯技术的角度公允点评了一番。
最后,才抛出自己的计划。
顾辙喝了一口咖啡,整理好思路,气度雍容地侃侃而谈:
“你们的见解都很好,这一个月综述没白看。目前树脂镜片材料的这些主要性能短板,未来都是我辈材料化学中人应该去补强,甚至反超的。
不过,提高折射率做薄镜片、同时弥补折射率提升时的色散恶化,这些都不是我们这种初创公司能发力的角度。
一来这些技术投入比较大,研发周期比较长。二来我们这样的公司,就算在这个方向上发力、研发新材料成功了,也让产品性能更优良了,依然很难把技术推广出去。
消费者没有质变级别的直观感受,而业内厂家也就不会有动力非跟进不可、更不可能如同被我们刀架在脖子上那样乖乖地我们要多少钱他们就给多少钱。
所以,我们要搞一点疗效明显的研发方向。我顾某人从来只赚刀架别人脖子上、不买就让他死的生意。好言好语求人买的生意我做不来,我没这销售情商和拉关系的本事。”
顾辙话还没说完,魏一平和金灿这俩情商略高的家伙,就已经露出一副虚心受教的表情,还恰到好处地偶尔做做笔记,作醍醐灌顶状。
唯独情商最低的沈明博,从头到尾只是在听,一个字笔记都没做。听完后还愣了几秒,眼神失焦,好一会儿才刨根问底:
“我没听懂,为什么我说的那些提升现有材料性能的研究方向,就不能逼着别人来买技术授权了?有好东西别人会不用吗?”
顾辙听了,不禁失笑,却也不生气。他看得出来,沈明博虽然没记笔记,眼神也呆滞,但他是真的认真在思考。
顾辙好整以暇地说:“你们搞科研,空下来也要多读一点别的书,偏文科偏商业的都行,全面提升一下自己的基本素质,不用提多高,有点常识就行了。
彼得蒂尔说过,能逼着消费者和企业非更新换代不可的技术,只能是有数量级上质变的技术。也就是你稍微改良一点点,就算是做到世界第一,别人也可以不买你账,因为差距不明显,而圈内已经占住生态位的旧霸主有更大的品牌优势,可以轻易糊弄住消费者。
除非你直接有五倍十倍的提升,那么就算是瞎子都看得出你有绝对碾压的技术优势,业内大佬才捂不住盖子——
可问题是,你做树脂镜片,做树脂镜头,你能研发出一种新材料,把折射率、抗色散或者其他性能参数,一下子做得比现有材料强大三五倍么?不可能,你就算做出来了,也就是百分之五最多百分之十的改良,消费者看不出来的。”
顾辙对这一点看得非常透彻,毕竟他有后世20年的商业经验常识。
后世很多人喷小米没有技术含量,只会做便宜货,但他们没看到一个问题——小米在入行的时候,是一家完全零基础的企业,是杀进一个新领域当鲶鱼的。
一家新公司,新品牌,就算拼死拼活拿出性能方面世界第一的技术,但只要超越世界第二不是碾压级的优势,消费者就可以选择性失明,继续去买老牌子。
就好比,假设某一代手机,小米的摄像头1亿像素时,世界上其他牌子最好也就5000万,屁果只有3000万的话,消费者就会为了个这个1亿像素去买小米吗?不可能的。
果粉还会继续跪舔屁果的东西“极简主义,不浪费堆砌性能”。
而且彼得蒂尔那套商业理论模型里,默认评估的还是米国企业。要是华夏的企业,境况只会比米国企业更惨。
因为华夏制造过去四十年给人留下的就是廉价劣质的刻板印象,想买好货的国内消费者,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崇洋媚外,觉得老外就是科技含量高。
一家华夏企业,如果要直面消费者,就算性能做到世界第一,只要超越第二不明显,大多数群氓还是不买账。
小米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新公司入局,只能做低价,做优化供应链——能在不降低质量的前提下,把东西做便宜,其实也是一种技术含量,而且这种技术含量更直观。
消费者就算是智商60的弱智,参数可以看不懂,钱贵钱便宜还是看得懂的。
所以,至少吸引到了想买便宜货的人,闭着眼睛无脑买就行了。
新公司只能这样入局。
顾辙在品牌和营销上的劣势,只会比小米更惨。
雷老板好歹还有几十年的圈内地位,顾辙有啥?他连他自己的个人品牌个人威望都没有。所以他只能选100%纯靠科技碾压的赛道。
……
雷老板的例子顾辙不能举,但道理是相通的。
反正没有出处的话,顾辙就假托彼得蒂尔,明明彼得蒂尔只说了一句的,顾辙自己举一反三,就像小学生写作文逮着鲁迅薅。
沈明博等人听完后,不由态度也有所改观,对于顾辙的科研定调愈发心悦诚服,知道顾老板不但是科学家,还如此有商业头脑,远见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