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当秀吉从备中掉转兵马,从姬路向尼崎前进,马不停蹄地翻过重重大山的时候,他在马上不知曾经想过多少次。秀吉虽不是信长那种对于部下的无能毫不宽容的人,但是,这是千钧一发的时刻,他心里十分焦急。他甚至想,甚兵卫的这种失措是不可宽恕的。
第三节
--------------------------------------------------------------------------------
南山城郊的一仗剿灭了明智光秀的秀吉继续向北进兵。在北陆地方又打败了柴田胜家,从而奠定了织田政权继承人的地位。
但信长的次子织田信雄却认为这不是继承而是篡夺。从这一立场出发,他在尾张国举兵抗战,同时呼吁东海国的德川家康支援,并与他取得了联系。
天正十二年,双方在小牧、长久手进行会战。
当时秀吉已拿下京城,以大坂为根据地,其势力范围已达二十四国,领地的面积已超过六百二十万石,版图比原来的织田政权还大。
与此相比较,织田信雄只有一百零七万石,德川家康是一百三十八万石,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但是秀吉对于家康的才干以及他部下将领的勇猛善战,评价很高。他认为在这场大会战中必须谨慎行事。
甚至可以说秀吉是过于谨慎了。他从能够动员的十五万人中,把可以抽调的兵力全都抽出来投入了美浓、尾张平原的大会战中。但是秀吉告诫全军,不让他们首先出击,而是要他们到处构筑野战会的城堡,建立了一条占地广大的要塞线,采用以阵地对峙的作战方式。家康也一样。由于双方都凭借精心构筑的阵地据守不出,在这种情况下,谁先动手谁就要吃亏。两军于三月开战。四月,秀吉的一支部队轻率地采取了行动。他们想长驱直入,一举奔袭家康的根据地三河。在秘密行军途中被家康发觉,受到他的主力部队的攻击而溃逃。
家康在这一局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自那以后,他据守在阵地里按兵不动。不管秀吉如何挑战,他都不出来应战。他想尽力让天下人都知道他在一场局部战争中打败了秀吉。秀吉着急起来了。他希望和家康决一死战,通过决战而一举歼灭家康。然而家康却如蝾螺闭上了盖子似的不应战。他只想保持这一次胜利的记录,在继续保持这记录的过程中等待事态的好转。
秀吉看到家康不肯应战,便决定以他最拿手的本领‐‐外交手腕来打破这一僵局。他先是引诱了家康的盟友织田信雄,对他进行笼络。信雄为利益所诱,瞒着盟友家康单独与秀吉讲和。于是,家康也为了保全实力而撤离了战场,回到了自己的国土。
秀吉接着派使者到家康那里,提议讲和。家康也看到天下归秀吉所有已是大势所趋,便接受提议。尽管他是局部战争的胜利者,然而在形式上却不得不居于失败者的立场,给秀吉送去人质。
当然,秀吉照顾家康的处境,表面上不说是人质:&ldo;鄙人愿收足下一位公子为养子。&rdo;
不管实质如何,把这说成收为养子,就给了家康很大的面子。
家康答应了秀吉的要求,决定将次子于义丸给他,便派家臣石川数正护送到大坂。秀吉在大坂城接见于义丸之后,举行了收认他为养子的仪式,并立即为他举行了戴冠礼。秀吉赐了他一个&ldo;秀&rdo;字,取名羽柴秀康,从此成了羽柴家的一个成员。此人便是日后的结城秀康。
然而家康却始终不肯从胜利者的宝座上下来,他足不出他的根据地东海一步。按照常理,家康应该走出城去,上京都、大坂会见秀吉。可是这么一来,他就俨然是一个臣服的人了,然而家康没有这样做。这是他的政治策略。只要他据守东海,那他与秀吉就是对等的,虽然把次子于义丸送给秀吉,只不过是德川家与羽柴家结成了亲戚而已。
对于家康的这种态度,秀吉感到十分棘手。
这是理所当然。因为只要家康据守东海五国(三河、远江、骏河、甲斐、信浓),那么四国、九州、关东、东北各路的豪强就会与家康联系,继续抵抗秀吉的政权,况且从眼前来说,秀吉即或想派兵征讨四国,只要背后有家康在,就无法动用大军。
诚然,如果秀吉动用手下的十五万人马的大军团对东海地方发动一场讨伐战争,那迟早会消灭家康,但那要花费很长的岁月。这期间,要是天下大乱,刚建立不久的秀吉政权就会垮台。他必须在短期内实现统一天下的伟业。因此,他认为与其发动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莫如选择能够迅速取得进展的外交途径。他要用外交手腕设法把家康弄到手中。也就是说,要让家康成为自己的仆从。具体地说就是让家康上京一次。只要家康上京谒见秀吉,只要以这种形式两人见上一面,那么两人之间就成了主从关系了。
&ldo;不能想个法子叫他上京来一次吗?&rdo;
秀吉早就认为,当今天下英雄中,除了信长之外,唯有家康是可畏的。这次与他打了交道才明白,这是一个比预料更加令人生畏的人物。家康这人非同一般,他既不上当受骗,也不怕威胁恐吓。诚然,秀吉已经得到了人质,可是从家康政治上一贯果断来说,他早已把于义丸弃之不顾了。如果他对为质的次子有所眷恋,他可能会来京朝见的,然而至今却不见动静。人质之计,未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