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陈独秀 风骨 > 第29章(第1页)

第29章(第1页)

住在陈独秀家楼下的李达理个光头,平常话不多,专心在房间里写文章。过了几天,张国焘从北京到上海。张国焘此次来上海,一则受学联之托和刘清扬到南洋去募捐,再则受李大钊之托,来上海了解一下上海发起组进展情况。张国焘和李达住在一起,陈独秀和夫人高君曼及小孩住楼上。张国焘喜欢交际应酬,有时很晚才回来。有一次高君曼问他:&ldo;张先生是扎马路去了吧?&rdo;这时张国焘二十四五岁,他不好意思地说:&ldo;哪里,哪里。&rdo;

陈独秀这时非常忙。上午写作,中午休息一会,下午应酬来人和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晚上继续写文章。

戴季陶夫妇住渔阳里6号楼,和陈独秀是邻居。对于这位《星期评论》主编,维经斯基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同时,维经斯基对《时事新报》主编张东荪,印象也很好。他希望陈独秀和戴季陶、张东荪为主发起组织共产党。但张东荪参加一次碰头会后,就不见人影。起草党纲时,戴季陶看到&ldo;党员不做资产阶级的官吏,不加入资产阶级的政治团体&rdo;时,说:&ldo;我和孙文关系非同一般,这一条,弟断不敢接受。&rdo;在这之前,孙中山知道戴季陶准备组建中国共产党,将戴季陶骂了一顿。张东荪、戴季陶中途退出后,沈仲九、刘大白等人也提出不能接受党纲,他们是无政府主义者,主张人类不应该有一切政治的组织,他们反对清朝的封建君主的政治,也反对西欧的民主政治。

夏日的一天,李大钊和张申府在北大西斋学生宿舍&ldo;亢慕义斋&rdo;(德文共产主义直译音)讨论陈独秀的来信。陈独秀在考虑党章时,对叫&ldo;社会党&rdo;还是叫&ldo;共产党&rdo;拿不定主意。维经斯基的意思,各国共产党名称不一致,不必强求。于是陈独秀写信征求北方同志的意见。李大钊认为,俄国以前叫社会民主工党,现在已改为共产党了,还是叫共产党吧。

社会主义青年团(1)

1920年7月14‐18日,4天的直皖战争速战速决,曹锟和张作霖的直奉联军战胜了段祺瑞的皖军,段祺瑞被迫下野。直皖战争结束的第二天,维经斯基、陈独秀等人在上海举行了&ldo;最积极的中国人会议&rdo;,这是酝酿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一次各革命团体的联合会议。

7月19日的会议后,上海成立了革命局,由维经斯基和陈独秀、李汉俊等4位中国革命者组成。下设出版部、宣传报道部和组织部三个部。李汉俊负责出版部,刊印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米宁的《共产党员是些什么人》等小册子。

宣传报道部由杨明斋负责,为中国31家报纸提供消息。他的消息来源,主要是翻译俄国远东报纸和苏联的一些重要报纸上的消息,此外,就是刚成立的革命局成员提供的材料。

8月初是一年中最热的几天,鲁迅因大热,加上家人一个个闹病,休息了几天。5号午前去山本医院取药,回来后静下心来,开始写小说《风波》。《新潮》的傅斯年也来催过稿,但鲁迅还是打算寄给《新青年》。5月1日陈独秀出&ldo;劳动节专号&rdo;,向二弟约译托尔斯泰泛劳动主义。鲁迅没有写,他认为旧状无以维持,但转变也是一塌糊涂而已,既非官吏所希望之现状,也非新学家鼓吹的新式。但有一点是明白的,鲁迅并不反对介绍俄国思潮到国内。

立秋头一天是周六,鲁迅将抄好的《风波》寄给陈仲甫,这次他没有请二弟转寄,是自己到铭伯先生家去,顺路到邮驿的。

8月22日,发行2000份的《劳动界》周报出版,这是工会成立后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因为对象主要是工人,周报很便宜,一分钱一份。上海的工人生活费在增加,而工资在减少,工人的贫困化促使了自发的罢工次数增多,为上海工人运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在《劳动界》创刊的同一天,根据陈独秀的建议,俞秀松、罗亦农等人在陈独秀家中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他们以个人名义承租渔阳里6号楼房一幢,作为活动场所。在这之前,维经斯基给俄共中央西伯局东方民族处的信中,谈到了在这个月内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前,维经斯基、杨明斋来到陈独秀家,谈了一晚上。

收到鲁迅寄来的小说《风波》后,陈独秀评价说:&ldo;豫才的小说,我真是五体投地的佩服,很有结集重新出版的价值。&rdo;鲁迅写到:&ldo;九斤老太早已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健康。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rdo;

&ldo;打算用在《新青年》上么?&rdo;张国焘问。&ldo;嗯&rdo;,陈独秀点了一下头。&ldo;你对近来编的《新青年》有什么看法?&rdo;张国焘说:&ldo;谈政治多,革命色彩更浓了。&rdo;

青年团成立后,俞秀松主持团的工作,陈独秀和李达、李汉俊、陈望道等上海党小组发起人也参加了团组织。任弼时、肖劲光、任作民、王一飞、柯庆施、刘少奇、卜士奇、彭述之等人作为第一批团员,参加了青年团各项活动。

陈独秀编《新青年》8卷1号时,群益书社的陈氏兄弟请汪孟邹转告陈独秀,因&ldo;五一&rdo;劳动节专号太厚,这一期《新青年》要加价。陈独秀一听,生气地说:&ldo;加什么价,去年我在北京,就讲订数少,不想发行。不发行好了,我自己发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