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陈独秀说的经典语录 > 第20章(第1页)

第20章(第1页)

初见毛泽东

1918年7月20日,已近大暑。下午下了几滴小雨,可惜一会儿就停了。吃过晚饭,鲁迅写了《我之节烈观》。写之前,他将今年已印出的几期《新青年》翻了翻,4卷3号上有陈独秀《驳康有为〈共和平议〉》长篇大论,鲁迅写道:&ldo;康有为,指手划脚的说&lso;虚君共和&rso;才好,陈独秀便斥他不兴……&rdo;他先列出陈独秀、陈百年、钱玄同、刘半农及胡适在《新青年》上的文章,以为呼应。因为是周末,鲁迅写了一个通宵,好在第二天是星期天,上午一般是没有人来坐的。天亮时,文章写好了,5000多字。

8月下旬的一天,一位来自岳麓山下的年轻人风尘仆仆走进北大校园,他便是杨昌济推荐到北大图书馆任助理员的毛泽东。在李大钊的办公室,毛泽东见到了陈独秀。听到毛泽东提到《体育之研究》一文,陈独秀眯着眼笑了:&ldo;对了,对了,毛泽东,正好二十八画呀。&rdo;

在北大,毛泽东和李大钊接触最多,此外还拜访了蔡元培、胡适、陶孟和等人,并与傅斯年、罗家伦、张国焘、康白情、段锡朋、陈公博、谭平山等学生交往,但陈独秀对毛泽东的影响超过了其他任何人。

秋日的一天,北大德文预科班的罗章龙,和另外两位代表找到陈独秀在北大红楼的文科学长办公室。上月15日,罗章龙和毛泽东、张昆弟、李维汉等十余人,离长沙到北京。9月,罗章龙考进北大预科,住景山东街三眼井吉安东夹道7号。

罗章龙班上的学生德文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是外交人员的子女,在德国生活过,有的在青岛大学学过德文,还有的就是罗章龙这样的,只在中学学过。因为水平不齐,大家的学习进度意见不一,最后决定三种类型的学生各推一名代表,请校方出面解决。

&ldo;你们来干什么?&rdo;陈独秀问。罗章龙等谈了情况,提出分班的要求。&ldo;分班?办不到,目前教员和教室都没有多余的。&rdo;陈独秀说。罗章龙说:&ldo;是否可采取甄别的办法,部分同学经过考试合格后,可升到本科学习。&rdo;陈独秀听了不耐烦,打断了他的话:&ldo;你们学生是想读书,还是想早毕业?你们希望早毕业好做官宦?多读两年书有何不好?&rdo;

一位代表申辩说:&ldo;不是这个意思。再说早毕业进入社会、转入仕途也不是坏事。&rdo;陈独秀近来情绪不好,发火说:&ldo;你们根本不想认真读书。你们平时对社会上的重大问题也不愿研究,只知道考虑个人……&rdo;见陈独秀发脾气了,罗章龙等同学知道问题不能解决,赶忙离开。陈独秀见同学们&ldo;诺诺&rdo;转身,不欢而散,起身送他们到门口。他对走在后面的罗章龙说:&ldo;你是哪里人?&rdo;&ldo;湖南人,湖南联合中学毕业生。&rdo;罗章龙说。陈独秀点头说:&ldo;你且留下,我们再谈谈。&rdo;

回到办公室,陈独秀问:&ldo;你说说看,这事该怎么办?&rdo;罗章龙说:&ldo;同学们的意见是合理的,并不过分。没有教员和教室也不是您的责任,可以转告学校有关部门,让他们解决!&rdo;陈独秀点点头。罗章龙继续说:&ldo;同学们要求通过甄别考试,提前毕业,也是正当的。有人想做官入仕,不能说我们都是怀着做官的思想。今天没有解决问题,大家不会就此罢休。&rdo;陈独秀若有所思,点点头。罗章龙便告辞了。

回来后,大家果然不同意陈独秀的答复,请三人再找陈独秀交涉。这次,陈独秀答应向学校反映学生分班的要求。他说:&ldo;提前毕业还要教育部核准。&rdo;

《每周评论》

1918年11月4日,天已渐冷,鲁迅写通信《渡河与引路》。起因是夏天玄同编5卷2号时,冒出一句&ldo;唐俟也不反对esperanto,以及可以一齐讨论&rdo;的话。esperanto(世界语)是波兰柴门霍甫1887年创造的一种国际辅助语。《新青年》第2卷3号(1916年11月1日)起,陆续发表讨论世界语的通信,当时孙国璋、区声白、钱玄同等主张全力提倡,陶孟和等坚决反对,胡适主张停止讨论。因此,钱玄同在5卷2号(1918年8月15日)&ldo;通信&rdo;栏里说:&ldo;刘半农、唐俟、周启明、沈尹默诸先生,我平日听他们的言论,对于esperanto,都不反对,吾亦愿其腾出工夫来讨论esperanto究竟是否可行。&rdo;

鲁迅知道,陈独秀赞成世界语,认为有利于世界将来去国别、归大同。鲁迅也说:&ldo;人类将来总当有一种共同的言语;所以赞成esperanto。&rdo;但鲁迅和陈独秀不尽同,认为将来是否必有一种共同的言语,现在没有讨论的必要。

11月24日上午,胡适接到母亲病逝电报后,到北大红楼向蔡元培请假,顺便到文科学长室和陈独秀打招呼。听说胡母去世,陈独秀说:&ldo;啊?这实在不幸!后天讲好商议创刊《每周评论》的事,你是参加不上了。&rdo;&ldo;回头你和守常、作人说说……&rdo;胡适喉咙有些嘶哑了。对于陈独秀等人热心办《每周评论》,胡适似乎没有多大的热情。他尤其对李大钊写《bol射vis的胜利》不感兴趣。胡适曾和陈独秀说过,《新青年》应该坚持只谈文化、不谈政治的主张。因此,《每周评论》的创办是有尊重胡适主张的成分的。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对政治有很浓的兴趣,为了尊重胡适的意见,也为了自己的政治上的兴趣,所以办了这张小报,专门发表政见、批评时事和策动政治改革。但陈独秀不希望胡适站在《每周评论》的外面,叮嘱说:&ldo;如回家有诗作,望尽快寄来。&rdo;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