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德国历史综述4 > 第122章(第1页)

第122章(第1页)

军费开支的15。在一般情况下,梅福票在5年后开始贴现,这样就能暂时缓解战前预算支出的负担。与此同时,国家还发行其它长期或短期公债。1933年国家负内债129亿马克,1938年上升到315亿马克。

政府还用控制民众消费和干预投资的办法来推动军事经济的发展。经济

危机期间,魏玛政府为了推行通货紧缩政策,大量开征新税,纳粹政权不仅沿袭了高额税收政策,还进一步提高税额。结果,全国税收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从1932年的254%提高到1938年的295%。这样,尽管由于实现充分就业和延长劳动时间,全国工资总额大幅度上升,从1933年的136亿马克上升到1939年的294亿马克,但通过税收调节,一部分工资收入退出了消费市场。为了迫使企业将盈利用于再投资,政府规定利润的分配限制在6%以下。1934年以后,为了限制私人资本投入政府不希望扩大的领域,规定组建重要工业企业和扩大原企业均需获得国家批准,同时还通过管制原料分配和劳动力加以干预。结果,全国的工业投资从1933年的557亿马克增至1939年的4432亿马克,其中投入生产资料部门的比例从535%上升到811%,

消费品生产尽管未作大幅度削减,但发展速度远远低于重工业。

1935年5月21日,纳粹政府颁布《国家防御法》,其中规定设立&ldo;军事经济全权总办&rdo;一职,由沙赫特担任。军事经济全权总办受命主管除军事工业以外的经济事务,负责和平时期的备战工作和战争时期动员&ldo;一切经济力量为战争服务&rdo;。

由于1934年和1935年农业歉收,政府被迫耗费大量外汇进口粮食。1936年,其军事工业又严重缺乏原料,影响了战备工作的顺利进行。希特勒为了解脱困境,于1936年4月指示戈林组建班子,着手研究改善原料和外贸状况的办法。同年8月,他向戈林提出备忘录,要求其班子制订新的计划,保证

&ldo;德国军队必须在四年内做好战争准备,德国经济必须在四年内做到能够应付战争&rdo;。戈林属下以弗立茨&iddot;勒布为首的研究班子根据希特勒的指令制订了第一个&ldo;四年计划&rdo;。9月,纳粹党在纽伦堡全国党代会上宣布了该计划,为了隐瞒了其真实意图,会上只宣称&ldo;在四年之内,德国必须摆脱对所有外国原料的依赖,这些能由德国的才能、我们的化学和机器工业以及我们的矿山来提供。&rdo;计划的重点是发展军工生产,改组经济结构,争取达到经济&ldo;自给自足&rdo;。戈林受命担任&ldo;四年计划全权总办&rdo;,他有权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协调各机构的工作,统一管理全国的经济资源。&ldo;四年计划中央办公室&rdo;下辖天然原料和合成原料生产和分配办公室、农业生产办公室、劳工办公室、价格管理办公室和外贸办公室等。在实际运行中,&ldo;四年计划全权总办&rdo;和&ldo;军事经济全权总办&rdo;常为争夺经济控制权而发生争执,由于戈林在纳粹党内身居高位,在争夺中日占上风,至1939年12月,&ldo;军事经济全权总办&rdo;仅有权插手有关经济部和国家银行的事务,全权总办办公室也被撤销。

为了达到所谓的&ldo;自给自足&rdo;,纳粹政府重点着手解决矿产品和战略物资短缺的难题,利用掌握的财政权力,拨出巨额款项,开采和提炼贫矿,生产合成原料,挖掘国内潜力。

1937年7月建立的&ldo;赫尔曼&iddot;戈林国家工厂&rdo;既是纳粹党党棍成为新财阀的典型,也是纳粹政权组织&ldo;自给自足&rdo;经济的代表性产物。该企业公司原是为了开采萨尔茨吉特的贫铁矿而建立的,70%的股票由政府收买,其余由资本家认购。在德国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它的实力急剧膨胀,下辖企业划分为3个康采恩,即冶金业康采恩、军火业康采恩、机器制造业及内河航运业康采恩,原本部机构改为中央控股公司。到1942年,它在德国本土和占领区共拥有177家工厂,69个采矿和冶金企业,156个贸易公司,46个运输企业,15个建筑企业和几十个其它企业。经营着煤铁矿、冶炼工场、武器和广播器材厂、化学工厂、轮船运输公司、饲料批发商店和不动产公司。总资本额从1938年的4亿马克增至1943年的60亿马克。

对外贸易也被纳入战备的轨道。1934年9月,纳粹政府发布所谓的&ldo;新

计划&rdo;,规定对全部进出口贸易实行监督与控制。在纳粹当局的严密控制下,对外贸易的重要变化之一是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变化。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例不断上升,进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和农产品的份额不断下降,战略物资的份额上升。变化之二是外贸对象改变,同德国邻近的北欧和东南欧国家所占的比重愈益增大,到二次大战全面爆发时,德国已经完全统治了东南欧国家的市场。由于外汇储备有限,为了扩大外贸额,纳粹政权从30年代中期起大力推行被英语国家指责为&ldo;沙赫特主义&rdo;的双边结算协议,绕过外汇市场同别国开展贸易活动。借助该手段,德国向东南欧各小国大肆购货,而且一再要求以新的交货作为对积累债务进行部分结算的前提,使自己成为这些国家最大的供应者和主顾,也使这些债权国在经济和政治上逐渐依附于德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