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苏格兰人相比,英格兰人的运气要好得多,他们所在的地方,是这个岛屿上生活条件最好的。那里土地肥沃,河流遍布,生活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享受。
在这个岛屿的西部,有一块突起的高地,那里到处都是高山,人称威尔士。威尔士人也过着艰难的生活,他们似乎与英格兰人格格不入,但是又不得不派人参加在伦敦举行的议会。
这三块地方,由于经济基础的巨大差别,意识形态上从来都是水火不容。
如果长期这样对峙下去,是一件很让人绝望的事情。但是伟大的女王伊丽莎白至少力图在这方面做点什么。当时,斯图亚特王室在苏格兰的统治很不成功,这个王室的成员之一玛丽跑到了英格兰,她得到了伊丽莎白的热情接待。但是,这个女人并没有对伊丽莎白感激半分,她一到英格兰,就马上与反对新教的天主教徒勾结在一起。她在英格兰生活了十八年,可能每天都在盘算着对付新教徒的支持者,也就是为自己提供避难所的英格兰女王。终于英格兰人再也不能容忍这个忘恩负义的女人,要了她的命。
不过,富有远见的伊丽莎白并没有为难玛丽的儿子,相反,还把他送上了英格兰国王的宝座,他就是詹姆斯一世。当他坐在国王宝座上向欧洲大陆投去目光时,惊讶地发现他自己以及他的子民生活在一个多么巨大的幸福里面。此时的欧洲大陆,就像是一个大坟场,新教徒埋葬着天主教徒,而天主教徒又埋葬着新教徒。几乎每个国家都加入了战团,只有他领导的英国除外。
此时,早就没有人敢对英国指手画脚。他的前任伊丽莎白已经把强大的西班牙海军打得全军覆没,就连海峡对岸的法国也不得不咽下被英国骑在头上的这口恶气。
也许,在大陆,还有一个人可能对国王说三道四,并且不停地挑拨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那个人就是教皇。但是在英国,在一个新教势力长期占有优势的国家,人们慢慢地让教会交出了手中所有世俗的权力,而让教会人士埋首于高深的神学问题不能自拔,于是权力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国王手上。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好是坏,难以定论。当初伊丽莎白独揽大权的时候,似乎英国人民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于一位伟大的、总是正确的、不停地为英国人谋福利的女王,为什么要限制她呢?
詹姆斯一世完全接受了伊丽莎白这一套,而且他深信&ot;君权神授&ot;。也就是说,国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是他的权利,这是上天赐给他的特权。他是这么干的,也是这么教儿子的。他在世的时候,国库里有前任留下的大量财富,所以日子就马马虎虎过去了,但是当他的儿子查理一世这么干时,事情出现了某些重要的变化。
1625年,詹姆斯一世去世,他的儿子查理一世继承了他的王位。查理一世是一个精力旺盛的年轻人,但是他并没有把精力花在为英国人民谋福利上,他费尽心机,总是在想着如何从英国人民手中弄到更多的钱,然后再想尽办法体面地把钱花出去。
詹姆斯父子俩都是聚财能手,做父亲的搞起了日用品专卖,甚至卖起爵位。他在位的时候已经弄得天怒人怨,但是英国人怀念伊丽莎白,并没有过分为难她老人家亲手指定的接班人。结果英国国库里积蓄了好几十年的财富被玛丽女王的儿子消耗殆尽。
查理一世上台后,他惊讶地发现国库里竟然空空如也,他虽然把日用品专卖权牢牢地抓在手中,但是这点收入难以支撑他大手大脚的支出。
不过,查理也有不幸的一面,他上台不久,英国和法国、西班牙为了争夺殖民地又打了起来。西班牙虽然不足为虑,但是法国却是一个相当厉害的对手,结果一仗打下来,英国并没有落得多大的好处,倒是把国库弄得一个子儿都没有了。
1628年,走投无路的查理只得召开国会,打算向英国人民要钱。这时候的国会,已经被新兴的资产阶级所控制。他们手上有钱,但是没有什么权力。国会很快就为国王弄到了一大笔钱,不过,国会提出,国王从此不能随便向人民要钱,万一要这样做,得经过国会同意。查理捏着鼓鼓的钱袋,满口答应,但是国会一解散,他马上又把这件事情抛在脑后,甚至十多年时间内,查理都没有再召开过国会。
但是一件意外的事情让查理不得不再次向国会张口要钱。
查理一世亲自任命的坎特伯雷大主教为了报答国王的知遇之恩,想搞一个宗教改革。当时英国国内主张生活清贫的清教与国教一直相安无事。如果坎特伯雷支持哪一方都会有好的结果,但是他却异想天开地把天主教引进来。要知道英国多少年来,一直是新教的天下,哪里能容得下天主教。
极端仇恨天主教的苏格兰人马上发难,组织了一支军队向英格兰冲去。查理一世,虽然是苏格兰后代,但是面对暴乱的苏格兰人却毫不手软,他组织军队进行反攻,很快就打败了那群乌合之众。
但是强悍的苏格兰人哪肯服输,过了两年又组织了一支军队进攻英格兰,查理一世本想领兵应战,却发现国库里又没有钱了。
国会召开了,但是议员们这次学聪明了,他们早就看清了国王的嘴脸,知道这是一个背信弃义的家伙。于是他们列出了好多的条件,比如说,国会必须定期召开、官员必须由国会任命,等等。这些条件整合起来,就是要把查理弄成一个没有实权的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