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李光弼有位朋友,颜真卿。虽然史书上并没有写他们有什么特别的交情,但是可以看出来,颜真卿对李光弼比对郭子仪更亲近一些。率直的颜鲁公大约也是个爱得罪人的脾气,他的正直确实得罪了一些清贵,正是如此,所以他更容易理解李光弼。李光弼死后,就是由颜真卿为他撰写的神道碑‐‐郭子仪的墓志,我查了许久都没找着,可能是遗失了。颜真卿完全可以为当时的尚父郭子仪来撰写墓志,但是没有,一来可能是郭子仪的子孙找了&ldo;高手&rdo;来写,二来也说明双方没什么交情。黄本骥的《颜鲁公文集》中收颜真卿与李光进写所的书信共八帖,有《捧袂帖》、《鹿脯》前后帖(颜真卿的妻子病了,药方中需要鹿脯,但他又没有,只好向李光进要)、《乞米帖》、《朝回帖》等。李光进是李光弼的弟弟,插一些题外话,唐朝有两个李光进,后一个主要活动于元和年间,两人都被封过太子太保,也都被封为武威郡王,还都有一个同叫李光颜的兄弟(李光弼有这个弟弟也是颜真卿记下来的),因此害我差点以为两人是同一个人,但后一个李光进是突骑施人,本姓阿跌,至于武威郡王,那也没什么稀罕,唐朝的武威郡王一抓一大把,大约是这个封号对武将来说很好听,所以大受欢迎。李光弼常年在外带兵,当然没空和颜真卿过多并往,但在长安的李光进则是有机会的。颜真卿个性耿直,从不向清贵低头,而生活上时有困难的他,肯找李光进来帮忙,说明双方有交情,至少颜真卿觉得李光进是个可以求助的人。换句话说,颜真卿还不屑于找别人去借呢。从颜真卿很多文章来看,对李光弼很是钦佩。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常说,看一个人也要参考一下他的朋友。所以正直刚烈的颜鲁公的朋友,又怎会差呢?另外,如果李光弼真怀有反心,那么以颜真卿后来对李希烈(此人后来谋反)那样的态度,说什么也是不会为他写墓志的。
后人评价李光弼时,常常也会提到郭子仪,这里摘几条,供大家参考:
1、子仪以恢宏体国,保富贵于永年,而光弼虽刚正奉公,积猜嫌于晚节,荩坦怀未至,则全美或亏。‐‐唐僖宗《封徐州节度使时溥钜鹿郡王制》
2、子仪之持重,光弼之劲捷,各有所长。以诗喻之,郭如子美,李如太白;以文喻之,郭如韩,李如柳。论诗文雅正,则少陵、昌黎,若倚马千言,放辞追古,则杜韩恐不及太白、子厚也。‐‐杨慎《升庵集》
3、李光弼提孤军,与安史健卒百斗百胜,其治军行兵,风采出郭子仪之右,而当时诸将皆望风服子仪,如敬君父,而光弼之在彭城,诸将已不为使。子仪能使回纥谓为父,而思明乃上书请诛光弼,大抵光弼之实不如子仪之名,子仪安坐而有余,光弼驰骋而不足。‐‐张耒《柯山集》
第一条差不多属于普遍的观点,第二条说的比较有意思,用诗文来打比方,也确实有道理。但第三条,读完之后却很是无奈,有句话是受累不讨好,说的就是李光弼。平心而论,从军事才能上讲,李光弼确实胜郭子仪一筹,郭子仪有些仗打的靠的是他的威望,而不像李光弼那些仗打的那么精彩。另外,郭子仪败过几次,比如在关中的那次中伏,按说不该啊,还有九节度失败的那次,仆固怀恩曾说郭子仪是率先撤退的,正是有人带头撤退,所以更加使军心混乱,焉能不败?反观李光弼,除了仆固怀恩不听话的那次,其他很少时候会居于劣势。
光弼用兵,谋定而后战,能以少覆众。治师训整,天下服其威名,军中指顾,诸将不敢仰视。初,与郭子仪齐名,世称&ldo;李郭&rdo;,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其代子仪朔方也,营垒、士卒、麾帜无所更,而光弼一号令之,气色乃益精明云。‐‐《新唐书》
凡言将者,以孙、吴、韩、白为首。如光弼至性居丧,人子之情显矣;雄才出将,军旅之政肃然。以奇用兵,以少败众,将今比古,询事考言,彼四子者,或有惭德。邙山之败,阃外之权不专;徐州之留,郡侧之人伺隙。失律之尤虽免,匪躬之义或亏,令名不全,良可惜也。‐‐《旧唐书》
评价相当的高了,认为就算是将李光弼和古之名将孙子、吴起、韩信、白起四人相比,也不逊色,反倒是那四个人,&ldo;或有惭德&rdo;。李光弼还善于布阵,他的部将郝廷玉也学到了一些,后来鱼朝恩听说郝廷玉很会布阵,就请求参观一下,看过之后,十分佩服:&ldo;我在军队中呆了这么久,今天才刚看到您这样的训练方法(看来鱼朝恩确实经常带兵)。&rdo;郝廷玉听到这句话,忽然很伤感的想起李光弼来,说:&ldo;此临淮王遗法也。王善御军,赏当功,罚适过,每校旗,不如令者辄斩(不听话就杀,确实有点吓人)。由是人皆自效,而赴蹈驰突,心破胆裂。自临淮殁,无复校旗事,此安足赏哉?&rdo;不知鱼朝恩听后,作何感想呢?若论安史之乱中的战功,李光弼绝对算是第一。所以大家普遍认为单从军事上讲,李光弼是胜于郭子仪的,然而郭子仪太会做人,因此提了不少人气分,而李光弼也只好继续寂寞下去了。‐‐我为李光弼而不平。
杜甫有一首哀悼李光弼的诗,《八哀诗》中的一首,由于太长,而且被引用的很多,所以另找了一首本家的宋朝诗人徐均的诗,来结束本节吧:
间关百战佐中兴,料敌行师妙若神。
可惜罹谗终恨死,伤心不见白头亲。
第九章代宗即位
安史之乱已经乱了几年,很多人死了,很多人无家可归,即是这场叛乱的发起者们,也一个个家破人亡,原本一个锦绣河山,变得满目疮痍‐‐够了,这出悲剧不必再演下去了……于是,历经了八年的叛乱,终于缓缓落下帷幕。
然而,安史之乱真的结束了吗?叛乱平定的并不彻底,旧伤疤未愈,又添新伤疤,就在安史之乱将将结束的同时,又涌出了一系列新问题。安史之乱无疑是大唐衰老的催化剂,八年的时间使原本年富力强、志气昂扬的壮年的脸上爬满了皱纹,最后终于成了一位垂垂老者。从此,唐朝便在&ldo;内有宦官,外有藩镇&rdo;的环境中挣扎,直到灭亡。
漆黑的剧场中,漆黑的大幕缓缓落下,却听到幕后有人用垂老凄凉的声音唱道: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大唐最有争议的一位皇帝,被后人称为唐明皇的李隆基病逝。十三天后,他的儿子唐肃宗,在一片混乱之中也病逝了。于是唐朝的最高权力又一发生转移,平叛的重担也同时落在了下一任皇帝的肩上。
唐代宗,这位在唐朝并不算很突出的皇帝,后来有人评价是&ldo;唐之庸主也&rdo;,其实,一生奉献给扫除朝中四害的他,还算是不错的。从安史之乱的角度讲,他毕竟结束了八年的叛乱,毕竟使唐朝重新步入了正轨,毕竟给唐的中兴带来了希望。
一、变本加厉的&ldo;妇寺干政&rdo;
&ldo;妇寺干政&rdo;,妇指的是后宫嫔妃,寺则指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