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宗在顺化没有呆太多时间便出发了,十月初三,到达了目的地彭原。肃宗在彭原的时间要多一些,既然他不走,我们也先暂时停在这里。
在这里,有一行人的到来,一定使肃宗十分高兴。肃宗想要平叛,但觉得单纯依靠朔方的兵力还不够,想要借胡人的兵力来壮大威势,于是就封豳王李守礼的儿子李承寀为敦煌王,与仆固怀恩一起去回纥借兵。又向拔汗那征兵,并让他们转告西域各国,如果能跟随安西兵一起来支持的话,必有重赏。敦煌王李承寀依命来到回纥牙帐,回纥可汗把女儿嫁给了他,并派大臣与唐朝的使者一起回来,在彭原晋见肃宗。肃宗对回纥使节自然厚加赏赐,并且封回纥可汗的女儿为毗伽公主。
就在这时,肃宗下诏要革除以前的一些弊政。什么弊政呢?这就要向上追溯到李皇叔爷爷的时代了。李林甫为宰相的时候,限制向皇帝进谏的谏官,让他们在上诉前前先告诉他一声,退朝之后也要把与皇皇谈话的内容告诉他,御史进言也须御史大夫署名。李林甫把关很严,凡不利于他的声音一律切断,至于发出声音的&ldo;声源&rdo;,当然也要想办法铲除。至此肃宗大开进谏之路,又让宰相分别在政事堂值日,每十天更换一次,大大的改善了李林甫、杨国忠那样的宰相专权局面。
言路是开放了,可是效果如何呢?言路上本有三重门,第一道门是士庶通向朝廷的大门,第二道门是由高官把守的大门,第三道门是皇帝本人的耳朵。第一道门已经堵住了很多人,当人们好容易迈进了朝廷的大门,忽然发现仕途上有时会有拦路虎出没,当皇帝把拦路虎驯的柔顺了,谏官们觉得终于拨开云雾见天日了,于是大谏而特谏起来,却发现声音却怎么也撞不开第三道门,搞不好皇帝的脸还会阴沉下来……当然也会有谏言比较顺利的通过三道大门的情况,不过正常情况下第三道大门的通过率并不高,像太宗那样以纳谏着称的皇帝,则是少而又少了,而且太宗本人忍的也是相当辛苦呢。
肃宗的情况就属于第三道门还开的不够的情况,事就坏在杜甫身上了,是他让肃宗的&ldo;励精图治&rdo;露了馅。杜甫的性子是比较直的,肃宗任命他为谏官,实在是给自己找苦头吃。比如唐初,魏征的进谏是很有学问的,而李纲劝李建成的那些话,比如游猎啊饮酒啊这些比芝麻大不了多少的事,估计放到李世民身上也照样改不掉,只是李世民很会用人,让魏征这样的进谏者来做谏官,而对李纲,则给他很高的待遇,却是束之高阁,结果就是皆大欢喜,而你又实在挑不出来李世民什么错,因为李纲年纪也很大了,退下来也是很正常的事。肃宗任人就欠考虑,基本上就是从叛军那里逃过来一个就封一个官,虽说当时乱哄哄,几乎没什么时间来考查一下这个人的履历,但好歹也得先摸清人家的性格。杜甫跟随肃宗的时间并不长,便不得不辞官,看来合作的相当不愉快。但直接导致杜甫&ldo;失宠&rdo;(虽说本来也没怎么宠过)的,便是房琯的罢相。好吧,既然前面也说到了房琯,现在这件事又和他有关,下面就好好说一说房琯的&ldo;浮沉录&rdo;吧。
3、房琯&ldo;浮沉录&rdo;
浮沉录,沉浮录,两个词都是惯用词,用哪个来做标题,就要看主人公的遭遇了‐‐房琯正是先浮后沉,所以当然是&ldo;浮沉录&rdo;了。
房琯是武后时期平章事房融之子,他主要当官的时间是在玄宗朝,之前要提到什么特别突出的政绩,好像也没有,就是李林甫陷害李适之、韦坚的时候,顺便也把房琯贬了官。但皇叔爷爷对他已经很客气了,因为和李适之有关的人很多都被&ldo;追杀&rdo;‐‐前脚被贬,后脚赐死诏书就到了,是为&ldo;追杀&rdo;。
房琯和韦见素等人一起被玄宗派来进献传国玉玺,肃宗对他很是看重,房琯自己也以天下为己任,诸相均要避他之位,春风得意,快哉快哉。这个时候称为&ldo;浮&rdo;一点都不过,但是房琯本人,&ldo;密度&rdo;较大,浮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开始沉了。密度是什么?物理上是物质质量与其体积的比值,不过我用的可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房琯本人对宰相一职的不适应性较大,尤其是不能像李泌那样抓住重点,所以沉下去也是早晚的事。
房琯的性子,大约是喜欢热闹的,史书上说他&ldo;喜宾客,好谈论,多引拔知名之士&rdo;,这本是好事,不过他轻鄙庸俗之辈,所以招致很多人的怨恨。按说这是优点,说明他为人正直,又有什么不对?&ldo;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rdo;,人都是有毛病的,只怕房琯对人的要求有些苛刻,是否一些本非庸俗之辈的人也被列入了他的黑名单?有可能,所以人们才会对他不满。大家还记得蜀中拜相的崔圆吗?肃宗到扶风的时候,崔圆才刚来朝谒。房琯认为他来的迟了,当即免相,态度也不怎么好。可是崔圆却厚结李辅国,过了两天,就得到肃宗看重,所以他也对房琯颇有不满。
有一件事,导致了肃宗对他的疏远,归根到底也是缘自人际关系上的问题,当然,这件事上房琯自己也有错。当时北海太守贺兰进明到达肃宗行在,肃宗本来让房琯任命贺兰进明为南海太守,兼御史大夫,充任岭南节度使,而房琯却让贺兰进明&ldo;摄(就是代理)&rdo;御史大夫。贺兰进明入朝谢恩,肃宗觉得奇怪,自己任命他是御史大夫,怎么现在多出来个&ldo;摄&rdo;?贺兰进明说自己和房琯有矛盾,还说:&ldo;西晋任用王夷甫为三公,而他却尚浮华虚名,致使五胡乱华。现在房琯专门在迂阔大言上面下功夫,来求得虚名,他所引用的人也都是轻浮之辈,简直就是第二个王衍啊。陛下任用这样的人为宰相,只怕对国家不利吧。而且房琯在蜀中辅佐太上皇,使陛下与诸王分领各道节度使,把陛下安置在荒凉空虚的塞外沙漠,又把自己的亲信党羽安插在各地,让他们统领大权。房琯的用心是不论皇帝的那一个儿子得天下,自己都不失富贵,这岂是忠臣所做的事!&rdo;玄宗这样的安排究竟是不是出自房琯的主意,不知道,也许有他参议的份。但玄宗让肃宗统领朔方等四镇,也是出于就近的考虑,不然难道让肃宗千里迢迢从朔方的灵武赶去南方不成?而且要提到沙漠荒凉,朔方固然是这样,贺兰进明的话不无对处,但李珙的安西四镇岂不更荒凉?所以说,这些话也有点谗言的味道。有了贺兰进明的挑拨,肃宗果然疏远了房琯。贺兰进明确实不对,但是房琯先改变肃宗的任命在先,也不怪人家不乐意,至于肃宗不能做到&ldo;用人不疑,疑人不用&rdo;,虽然谈不上有多好,但也满正常的,历史上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并不多。肃宗此后下诏任命贺兰进明仍然是&ldo;御史大夫&rdo;,也算给房琯一个警告。
房琯这时也正好上疏,请求亲自带兵去收复两京。考其用意,是想建立功业,当然也是想为国家出力了。肃宗一听有人要去收复两京,那还不高兴,当然就同意了,于是加封房琯持节、招讨西京兼防御蒲潼两关兵马节度等使。房琯又请求由自己挑选部下参佐,肃宗也满足他的要求,房琯便以御中史中丞邓景山为副将,户部侍郎李揖为行军司马,中丞宋若思、起居郎知制诰贾至、右司郎中魏少游为判官,给事中刘秩为参谋,临行前,肃宗又让兵部尚书王思礼去协助房琯。所有人中,除了肃宗任命了一个有打仗经验的王思礼,房琯自己任命的那些,的确没几个是有名的,一个魏少游,给人的感觉是他拍马功夫大于实干的能力,其它的就一个贾至,在与王维、杜甫、岑参的&ldo;大明宫唱和&rdo;中,好心写了首诗呈两省僚友,还被称为是抛砖引玉之作‐‐当然了,贾至、李揖、刘秩这些都是文弱书生,不懂军事,房琯把军务大事交给李、刘二人,真是一个糟糕的问题。王思礼夹在这些人当中,想必也是十分郁闷,说不定他这个武人,还会被房琯认作是&ldo;庸俗之辈&rdo;,从后面的情况来看,王思礼确实没得到房琯委派什么任务,估计就是被房琯抛开了。所以,房琯带着一帮纸上谈兵的人去打仗,不用看后面,我们也觉得事情不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