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在这一方面,周恩来同志也是有责任的,他在四次反&lso;围剿&rso;时。提出过&lso;全线出击&rso;的口号,在五次战争中则变成为全线抵御,在战略上两者都是错误的。这种分兵把口,使我们无法集中优势兵力……&rdo;
&ldo;敌人的兵力占有绝对优势。&rdo;王稼祥觉得客观上的困难也是五次反&ldo;围剿&rdo;失利的原因,只强调客观不对,只强调主观也不对。&ldo;而且在宁都会议后,一直反对右倾,反对避战,争取一省数省胜利的目标压力很大。……&rdo;
毛泽东却把准了不谈国际路线和政治路线。这样,必然得罪很多人,在大家对左倾路线还没有认识前枉自孤立了自己,而且很可能冲淡了军事指挥者的责任,而把问题复杂化,反而使要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目前,主要紧迫的任务是变换军事领导,在军事领导更换后,才有可能解决政治路线问题,他沉默了一会儿,王稼祥认为他的思路被卡断了。毛泽东又点上一支烟,接着说:
&ldo;敌人兵力的强大,在我看来,并不可怕,由于敌人处于外线。战略上采取包围与分进合击的方针。这就造成了我们各个击破的机会,敌四面包围兵力必然分散,而我击其弱的一路,便造成了局部优势。在总体上我们弱,在这一路上我们强,在战略内线作战情况下,只有集中优势兵力寻求战役的外线作战,才能使红军掌握主动权。只有把五个指头握成拳头,才能有效地打击敌人。李德倡导的短促突击,也能消灭一部分敌人。但仍属于拼消耗的性质,即使赚点小便宜,却不能在战略战役上争取主动权,不能争取决战胜利。李德不会下中国棋,不懂得弃子以取势的道理,……&rdo;
毛泽东又是不断地吸烟,把烟雾慢慢吐出,使王稼祥联想到斯大林的大烟斗。他用满含希望的目光望着毛泽东的隐没在烟雾里的脸。
&ldo;雨好像停了,我出去透透气。&rdo;
毛泽东站起来,走出房门,走上土丘,久久地仰望着迷蒙的远方。他看到了什么呢?也许他看到了未来的遵义会议?还是看到了未来的千山万水和漫漫雄关?此时,也许他想起了李大钊那句名言:
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
毛泽东的性格是好斗的: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与地奋斗其乐无穷!
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这时他想起少年时一首很少为人所知的诗,那是1910年秋,他在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期间,抄写过一首《咏蛙》:
独坐池畔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那年,他只有17岁。
不!毛泽东此时想的,是他在4年之后讲的‐‐如何使马列主义中国化。不过这时候想得没有后来讲得系统就是了。博古和洛甫来苏区后,不把他放在眼里,而他也鄙视他们。在1941年5月,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整风报告中,针对性极强地说到他们:
&ldo;……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rdo;于是,他在这里己经给那些教条主义的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们画了像: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