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流血的悲剧中最激烈的一幕,正在历史前台上演时,在当事人来说是难熬的。在历史的观众来说,却是最为壮烈难忘的。对那些在演出悲剧的人来说,感受可能是最深的,但却未必能深刻理解,当局者迷,只有看台下的观众才能进行清醒的思考。万千思考,也未必理解战争。&ldo;战争是政治的继续&rdo;,那么,政治如果与战争结伴同行,人类将如何处之?
历史,不止一次地要求人类的良心,要求以审慎地探索的目光来审视与评判这些灾难深重的岁月,以便使这些在苦难中受过折磨和牺牲的人,心灵得到安宁,也使人民牢记心上,从中吸取精神滋养与有益的教训,避免灾难与悲剧的发生。
围坐在篝火边的毛泽东和战士们,如何来理解战争,理解革命,是很不相同的,而且每个人的认识,随着形势的变化、心情的波动而变化。
利益原则!
这四个大字在人类史上,是不是达到政治目标的战争的根源?不管是个人的、集团的、阶级的、民族的、国家的,……这些利害冲突。便出现了人类千变万化的奇观:由于利害冲突,兄弟可以反目成仇;亲属间互相残杀;今天的朋友,明天成了仇人;昨天的敌人,今天成了朋友;我弱时和你谈判求之不得;我强时你要谈判我就绝不接受;欺凌与反抗、掠夺与自卫、弱肉强食、优胜劣败、争权夺利,何时休止?革命先驱向往的大同世界,何日出现在地平线上?真会有大同吗?真可以消灭冲突吗?它会不会违犯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法则?
毛泽东从中国历代纷争中,早就看清了这一切,后来他作了一种无懈可击的高度概括。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什么是毛泽东说的&ldo;缘&rdo;和&ldo;故&rdo;呢?
世界上许多政治家、作家、哲学家都认真地思索过这个问题:
拿破仑说:&ldo;要人顺从就范,有两个最有效的杠杆,一个是恐惧,一个是利益。&rdo;
当《基督山伯爵》中的主人翁爱德蒙&iddot;邓蒂斯被人陷害投入死牢时,他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他想不出他在世上谁是他的仇人。然而,法利亚神甫以他的精通社会的渊博知识告诉他:没有仇人不可能的!你的存在对谁不利?你的死去会给哪些人带来好处?
这个利害原则,使他能判断出要置他于死地的是谁!
这种利害冲突是极其残酷的,以致古老的民族得出:&ldo;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rdo;而在西方也有一句名谚:&ldo;当心那些惧怕你的人!&rdo;
谁不愿意消除隐患呢?
世态之炎凉,人心之险恶,莫过于恩将仇报了!
人人反对战争,而战争年年不绝。
什么时候消灭了利害冲突,什么时候便消灭了战争的根源。
篝火渐渐暗淡下去。
队伍又行进了,文庆安带着无尽的思绪随队而行。在湘江岸边,40米内的炸弹竟然没有伤着他,他相信了棕蓑的神奇,这次落崖而未粉身碎骨又作了第二次证明。
文庆安躺在阴森森的树丛掩盖着的碎石上,他仿佛已经离开了人间。他无法判断出周围的一切,他不知道部队开向哪里,也不知部队对他的落崖采取过什么措施。但他仍然想着毛泽东给他讲的灵渠的故事,甚至萌生出将来到灵渠去看看的念头。他甚至想到,沿着他摔下的这条山沟,能不能走到灵渠去?
这时,他眼前又出现了周恩来给他讲的沙漠上的那片绿洲。他把自己想象成那个给手杖浇水的小伙子,太苦了,但也很有意思,……这两个故事含义是截然不同的,却又都使他神往。
四、未可预卜
驮骡上的丰厚的应有尽有的食品物资,给文庆安提供了寻找部队的物质基础,他以一个农民的精细带上了他的所需。
他到底应该去追部队呢还是向回走?他一时拿不定主意。开头,他倾向重过湘江,返回江西。他很明确,他回江西,跟文庆桐不一样,文庆桐回去那是耻辱,而他却是光荣。但他不知道向东还是向西更为吉利。
而后,他决定占卜,他认为父亲的在天之灵会给他一个启示。
他的占卜方法是从女孩子们那里学来的,遇到疑难不决的时候,就采摘下一朵多瓣的野花,从第一瓣扯起:行;不行,行;不行;行:不行;……看最后那一片花瓣是落在行还是不行上。
他找不到多瓣的野花,却扯到一枝密叶丛生的地丁草。向东,向西,向东,向西,……结果地丁草不同意他回老家,明确地指示他去找红军。
当这样决定后,却又产生了动摇。他看到母亲的枯瘦的脸上泪水潸潸地流。他着到未婚妻站在村头望着他,在悲痛自己的命运决定时,竟伏地大哭起末。
但是。神祉的意思是不能违拗的。他必须去找红军。
他从没有浸水的马袋里找出腊肉,饱餐一顿。他为那匹无力带走的死骡子深深惋惜,不然,可以保证一个连队过上3天神仙般的生活!然后。他从战友那摔断的枪上卸下一把刺刀,还有用油纸包的两盒火柴,驮骡上的东西,几乎应有尽有,上面还有一个红十字药包,他记得那是一个累垮了的医生放上去的。他也生着病,实在背不动了。其中还有几根粮袋。也是休养连里几个女同志放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