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若是自己反悔,蒙古恐怕又要生出动荡来,康熙即使宠爱女儿,也不能拿朝局开玩笑!
云瑶心里对此其实也有些犹豫,不过云瑶犹豫的并不是康熙担心的那样,对云瑶而言,女儿过得好才是她的希望,可不是为了所谓的大局。
云瑶先前对于乌希哈和茉雅琦嫁给蒙古的事情其实并未有多大的抵触,毕竟云瑶觉得,只要两个女儿立的起来,不管在哪里都能活得很好,所以她的当务之急是应该让两个女儿自身强大起来,也不惧任何风吹雨打。
当然若是有更好的选择,云瑶是不愿意让两个女儿都嫁给蒙古去的。
可云瑶这一世经历的越多,越发觉得自己先前思考的还是有些简单了。云瑶虽有过在古代的经历,可那一次,云瑶年少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闺阁少女,后来又因为选秀进了宫,所思所想均被困在了一方小天地里边。
所以很多事情云瑶根本就是一知半解,凭借现代的经验,以及那些谬误甚多的史书和野史上知道的一些事情,可想而知会和真实的情况有多大的差距。
云瑶如今做了皇后这么多年,也慢慢了解了为何宫中后妃公主得知嫁到蒙古之后满面愁容,哭哭啼啼的,原因是这个时候的蒙古条件实在是太差了,即使身为公主,身边有无数人伺候,在蒙古殒命的公主可不在少数。
这些人里虽有些是因为心情郁郁,才积郁成疾,或者本身身体不好的也有,但最大的问题是,初来乍到的大清公主们首先面临的一个难关就是水土不服。
特别是自从顺治开始,信奉儒家治国的理念,对于公主们的教导也多是用儒家的那一套,原本顺治的姐妹们嫁到蒙古身子没出什么问题,那是因为他们精通骑射,再加上皇太极在位期间,后宫妃子基本上大多数都是蒙古女子,饮食习惯也趋向于蒙古的习惯。
第五百二十章反应剧烈
云瑶也隐约听出了康熙语气里的冷凝,自然明白康熙心里的想法,甚至因为已经经历过,所以更明白康熙为何会是这样的态度。
但是云瑶更知道,其实康熙还是钻了牛角尖了,因为康熙后来的女儿嫁娶,太皇太后还真没插手多少,当然也不是说太皇太后什么都没做,十分公正,没有偏向娘家。但太皇太后其实早已将自己的施政思想灌输到康熙的脑子里。
也许是吃了先帝的亏,前世太皇太后如同熬鹰一般,运用了她利落的政治手腕,利用鳌拜还有三藩之乱等威胁,打一个棒子,再给康熙吃一颗枣,让康熙朝着她想的那样成长起来,后来明明太皇太后已经去世,康熙仍然把膝下公主纷纷嫁到蒙古联姻,说明还是受到了太皇太后的影响。
也许太皇太后本性谨慎,也许是她不想让康熙为难科尔沁,所以在面对蒙古的事情上,太皇太后一直让康熙忍让为上,也不对,不只是蒙古,就连当初面对三藩和鳌拜,太皇太后也是教导康熙忍让,可康熙终究还是没忍让多久,让太皇太后不得已退了一步。
但如今情况不同,太皇太后早早去世,康熙又因为图海影响,慢慢脱离了太皇太后的影响,心中所思所想和太皇太后教导的已经截然不同,尤其是面对蒙古的态度。
而面对康熙以及某些宗室大臣不想让蒙古出身的女子进宫的意愿下,太皇太后要求康熙膝下的公主嫁到蒙古。因为男女有别,康熙自然不觉得公主嫁过去有什么不妥,顶多也是不满太皇太后的强势。
可如今太皇太后早逝,康熙得以大展心中壮志,所以心胸开阔了不少,自然没了前世那种即使太皇太后去世,也仍旧要靠嫁女维持蒙古稳定的想法。
更甚者因着这一世康熙在面对葛尔丹时,干净利落地抓住了葛尔丹,没留后患,让蒙古诸部大大地受到了震慑。尝到了甜头的康熙自然不愿委屈自己,非要把公主嫁出去。
康熙作为一个皇帝,也没有了太皇太后教导的所谓的忍让蒙古的想法,自然是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了,而且也因为对废太后的痛恨,以及对太皇太后复杂的感情让康熙心中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所以康熙不仅不愿让女儿嫁到蒙古,还在心里恶意揣测着当初太皇太后打的好算盘。
这才是康熙会在云瑶面前也忍不住说太皇太后坏话的原因。
其实云瑶觉得,太皇太后让康熙忍让蒙古,把公主抚蒙的事情未尝只是因为一场私心,按照太皇太后的想法恐怕是觉得蒙古势大,不相信康熙有那个能力平定蒙古,不过太皇太后应该也不想康熙有那个能力平定蒙古。
当然这些云瑶是不会说出口的,毕竟康熙对于蒙古痛恨乃至于厌恶的事情,对云瑶而言还是有好处的。云瑶也不想让女儿嫁到蒙古去了。
但云瑶通过康熙话中的意思也更明白了另外一点,那就是即使女儿不会嫁到蒙古,但女儿的归宿势必也要服从康熙在朝政上的安排才行。在女儿的婚事上,康熙对女儿的疼爱占得比例并不多,可见康熙重男轻女的想法并未消失,这点让云瑶有些担心。
云瑶也只能自我安慰,和如今的公主不同,明朝公主下嫁驸马那可是歪瓜裂枣什么都有,甚至还有富商贿赂宫人,想要公主下嫁,最后还竟然成了。
可在如今,最起码在康熙以前,历代公主嫁的都是权贵之家,云瑶觉得恐怕也是因此,满人才重视家中的女儿,毕竟皇室的例子放在这,仅仅是联姻,就让皇室绑定了诺大的八旗和蒙古,其他人岂不就是有样学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