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秀莲叹道:“名气倒是宣扬出去了,就是不知这些人何时才不会日日在这里堵门?”
几人面面相觑,皆是无奈摇头。
吴秀芬倒是早料到了这番光景。只是堵门而已,还好啦!比起现代的某些圈子里一些极端的行为,这里的人们已经算是很克制了。
没想到,她穿到这里一不小心还做了一把网红,也成了有粉丝的人,哈哈。
吴秀芬是想通过塑造品牌故事来加深人们对张记的印象。此举目前看来是十分成功的。
她不过是写了个仙君授艺的剧本,交给说书人去润色一番。除此之外,她还打算让书局印上一批话本子,拿出去卖试试。
书局的人原本嫌故事太短,情节过于简单,并不乐意接这单活儿。吴秀芬便请了画匠来,给故事配上一幅幅生动的图画。
书局的人见了,不由拍案叫绝!
以前的话本子极少有配图,都是纯文字的版本。如此一来,便只有少数识字的人才会买去看。
而吴秀芬编排出来的故事书却是以图画为主,哪怕不看文字,连猜带蒙也差不多能看懂整个故事。
尤其是书中对仙界的描绘,文字不够直观,配上图画,便瞬间让人看到了另一个世界的种种神奇之处,惹得观书之人浮想联翩,沉浸其中。
原本吴秀芬打算自己掏钱印书,这会儿书局看到了有利可图,便与她谈好:印书的成本由书局来出,书的销售她也不用管,以后卖书的所得书局与她五五分成。
吴秀芬哪里想到还有这等好事!
她之前打算卖书也就卖个成本价罢了,为了做宣传而已,并没想着靠故事书赚钱。
可现在书局主动承担成本,以后说不定还有分红,她当然满口答应。
如此一来,张记的名声在宿江县和隔壁的县、镇都打响了,老妇遇仙学艺的故事传到了府城甚至更远的地方。
唯一的烦恼是,张记铺子变成了网红打卡点,时不时会来一波游客到此参观。
吴秀芬本人倒是没受太大影响,没什么人能认出她来。
毕竟故事书上的画像与她本人相差甚远。故事书上画的“老妇”是个大美人,仅仅在脸上添了几根似有若无的皱纹而已。
传闻中的老妇就更不得了了,好多人都说仙君传授了她返老还童之法,所以她现在鹤发童颜,貌若天仙。
有人在铺子里看到她,问起仙君的弟子,吴秀芬都只说,那位传说中的人物闭关修行去了。
人们想想也是,这种人物哪是普通人想见就能见到的呢。既然看不到人,就看看人家做出来的衣裳吧。
经此一事,娟妹儿对姨母佩服得五体投地。
她自己作为仙君的徒孙,水涨船高也成了成衣坊附近颇具盛名的红人。不少少年郎慕名而来,就为了一睹芳容。
哪个少男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这么一来二去的,娟妹儿就与城南的一个姓范的少年郎看对眼了。
表弟杰哥儿虽好,却如那天边的皎月,可望而不可及。他天天在书院里读书,一个月也难得见上一面。
而范家二郎却是近在眼前的黄鹂鸟,天天绕着她飞,围着她唱,唱得她心花怒放。
少年人的这点小心思,如何瞒得过长辈。
吴秀莲着人打听了那范家,探得那家也是做生意的,家境虽然一般,但家世清白,范家老两口人品端正,做生意从不缺斤少两。他们两个女儿都嫁出去了,就余两个儿子在家帮着打理生意,家中人口不多,关系简单。
而范二郎今年也十六岁,比娟妹儿大几个月,人品样貌俱佳,确是婚配的良选。
吴秀莲与吴秀芬还有兄弟几个商议一番,便应了媒婆的说合,开始行六礼的流程。
娟妹儿虽然就在县城,可是她的户籍还在韩王庄,人也是王家的女儿。所以,范家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都需要跑韩王庄去。
范家倒也不嫌麻烦,诚心诚意地一趟趟随着媒人去了,礼数做得很足,聘礼也很有诚意。王家自然也没什么可说的,两家很快议定了婚期,就在五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