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要远溯到太宗皇帝的贞观十六年。在太宗皇帝的一再坚持下,魏徵同意辅佐太子李承乾。对魏徵来说,这是一件伤感的任务。因为多年前,他曾经竭力辅助的上一位太子李建成,正是死在太宗皇帝李世民的手中。李世民从哥哥的手中篡夺了继承人的位置,为树立一代明君的典范,又把李建成曾经的辅臣魏徵纳于麾下。
到魏徵接任李承乾的太子太师之职时,将要垂范千古的贞观之治已进入第十六个年头。大唐国力蒸蒸日上,海晏河清,君是明君,臣为良臣,血腥肮脏的往事早已如烟,偶尔在魏徵心头泛起的,也是一种后怕与庆幸兼而有之的情绪吧。
然而宿命的循环似乎躲不过去。当太子李承乾一再失德,魏王李泰却声望日隆时,魏徵仿佛眼睁睁看着自己辅佐的第二位太子,即将重蹈当年李建成的覆辙。他预感到,假如这次太宗皇帝处理不好立储的问题,皇权争夺将成为李唐王朝永远绕不去的坎,一代一代靠宫廷政变的血腥残杀来解决问题。这太可怕了。
于公于私魏徵都要力保李承乾的太子位,问题是他已病重,时日不多,办法更少。
恰在此时,魏徵得到了一份智永和尚悼念其弟智欣的《俯仰帖》。篇中感物伤人,以昔怀今,比照祖先王徽之和王献之的兄弟之情,来悼念弟弟智欣。
太宗皇帝本人酷爱书法。作为战乱后休养生息的国策,更是鼓励全民学书法。他尤其推崇王羲之,一手将其捧上&ldo;书圣&rdo;的位置。魏徵得到《俯仰帖》后,灵机一动,决定借题发挥,将《俯仰帖》广为刻印,向天下宣扬&ldo;手足亲情,天地钟之&rdo;的理念,进一步确立正统的&ldo;立嫡以长不以贤&rdo;的皇位继承规则,防止当年的玄武门之变重演。他甚至策划了一个周游全国各地发放《俯仰帖》的活动,比照当年智永周游全国寺院发放《真草千字文》的壮举,以造声势。
然而魏徵还没来得及实施这个计划,就溘然长逝了。
太宗皇帝还是发现了他的计划,并且下决心废掉了李承乾。太宗皇帝太痛心了,痛心到找借口推倒了亲手为魏徵写下的墓碑。因为他终于发现,尽管他们携手共创了君臣相得的范版,魏徵始终没有在内心认可过他当年的行为。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魏徵仍然对&ldo;手足情深&rdo;耿耿于怀。也就是说,他至死把太宗皇帝看作一个谋杀亲兄弟的凶手。如果《俯仰帖》流传出去的话,这是对太宗皇帝杀兄弑弟罪行的绝佳讽刺。
最让太宗皇帝无法接受的是,魏徵居然恨了他一辈子。
究竟是谁给太宗皇帝出了这个计策,现在已无从考证。总之,太宗皇帝决定将《俯仰帖》和《兰亭序》拼贴起来,成为一部新的《兰亭序》。并且让虞世南等人制成摹本,分发给诸皇子们。
让真相湮灭的最好方式不一定是毁灭它,也可以用另外一个更加美好的假象来取代它。
全新的《兰亭序》横空出世,立刻以其超凡脱俗的完美征服了天下人。再加上太宗皇帝推波助澜,亲自编写《晋书》中有关王羲之的部分,赞扬王羲之的书法&ldo;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rdo;,总之夸得尽善尽美。
《俯仰帖》原文中缅怀手足的含义被扭曲成了&ldo;今人所为,后人同感&rdo;。太宗皇帝对王羲之的溢美之词&ldo;势如斜而反正&rdo;才是他想要表达的真正思想。
就连萧翼骗取《兰亭序》真迹的过程也由阎立本绘成图卷,由丑闻变为美谈。最终人们记下了《兰亭序》的美和太宗皇帝的智,辩才的悲剧下场反而成了陪衬。任何胜利都需要牺牲品,关键是我们自己要站在正确的那一方。
李忠言不耐烦地打断吐突承璀的长篇故事,&ldo;你说的这些和先皇有什么关系?&rdo;
&ldo;你想想嘛,当初先皇立圣上为太子时,不就是凭着&lso;立嫡以长&rso;这四个字嘛。先皇自己能当上太子,凭的也是&lso;立嫡以长&rso;这四个字。所以永贞元年时,王叔文和王伾那帮人拼命阻挠先皇立太子,担心大权旁落,就曾想用《兰亭序》的真相来做文章!&rdo;
&ldo;他们知道《兰亭序》的真相?&rdo;
&ldo;好像王伾知道,先皇肯定也知道。&rdo;
李忠言点头道:&ldo;我明白了。所以当今圣上登基后,头一个除掉的人就是王伾。&rdo;
&ldo;对。但是先皇不肯将全部实情告知圣上,所以圣上心里一直有个疙瘩……&rdo;
&ldo;你又不是不知道,先皇那会儿病得那么重,你让他怎么说!&rdo;李忠言少有地激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