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轩所率领的主力大军自从崇祯五年秋季以来在俄国与波兰土地上崔枯拉朽的攻势与作战行动中虽然想尽了一切办法来尽可能避免风声的走漏,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歼灭战可是接连歼灭俄军与波军主力这样重大战事的消息还是很难彻底的隐瞒住。
当此时正在中欧一带征战的古斯塔夫强大的东方远征军几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对俄国人和波兰人的决定性胜利之后就再也坐不住了。此时代的俄国与波兰并不是欧洲体系范围之外的国家。相反,因为辽阔的东欧并没有密集的城堡乃至后来修建的各种棱堡,波兰、瑞典、奥斯曼、哥萨克甚至还有来自中欧一带的雇佣兵时常在这一带展开野战摊派。
虽然在几年前古斯塔夫所率领的瑞典军精锐在同波兰军队的交锋中第一次在依托地形的防御中战胜了当年曾经在十几分钟内就给数倍兵力的瑞典军带来歼灭性打击的翼骑兵。但此时的古斯塔夫也十分清楚:波兰的整体实力和国力并不逊色,就精锐力量和整体军事实力来说,说不定如今的瑞典在广阔的平原上与敌军交锋还会在很大程度上明显处于弱势。一个势力能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就重创俄国并且逼迫波兰人不得不进行都城决战,那就意味着对整个欧洲来说都很有可能是黄祸那样的重大危机了。
华伦斯坦率领的军团也感觉到巨大的危机。因为之前纽伦堡作战虽然以天主教联盟的胜利而告终,但是毫无疑问的,那瑞典军也是一个不可轻视的强敌。能够让瑞典人都风声鹤唳的东方强敌,绝对是整个基督教世界的共同敌人。
因此在波兰人的求援之下,瑞典和天主教联盟的内部虽然存在不少争议,但最终还是做出了以最快的速度出动重兵协防华沙防备黄祸的决定。,
当然,此时深刻的欧洲矛盾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为瑞典与欧陆之间至少隔着北欧东部在地理上诸多地形恶劣的地带,另一面则隔着不算太广阔太也绝非可以忽视的海洋,亿你瑞典军队并不希望在救援波兰人的方面投入核心精锐和太大的力量。最终,古斯塔夫也仅仅只派遣了大概一万以骑兵为主体的力量首先增援华沙城,这些骑兵只有不到一半算是古斯塔夫的核心主力范围内,就算损失了,对自身的实力也构不成太大的打击。
整个天主教联盟感觉到的压力却绝非新教联盟可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天主教集团在远东的布局要更早,在所有欧洲势力中也能相对更早的了解到有关东方变化的一些动向。在去年从远东传过来的一些消息中,天主教联盟当然也能够确认:明廷的那位崇祯帝对天主教的态度早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在整个东方开始进行着一种激进而令人恐惧的变革。因此华伦斯坦的主力中大概四五万人左右的兵力还是选择全力救援波兰人。
在这种情况下几乎在很短的时间内,云集在华沙城内外的军队就达到了八九万人左右规模,形成了一个力量还算不小的战略集团。
萧轩所率领的志愿部队逼近华沙城下的时间还是比西欧方向上的援军略晚了两天,这也是让之前的萧轩所没有想到的。没有太大的犹豫,面对敌军开始渐渐云集的重兵集团。萧轩的选择是暂时让部队重新进入以防御为主的状态,等待着与周大勇所率领的革命军三个军主力部队的汇合。
这当然不是因为萧轩对志愿部队击败对方没有把握。通过之前一系列的作战,萧轩也逐渐明白了这个时代欧洲军队的弱点,那就是因为火器的发展导致军队在某些方面过于重视机动作战,野战防护水准即便相比建州主力也有所不如,实际上是利用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优势来重创敌军的一个最佳机会,当然不能等到欧洲力量转型过来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麻烦。在这种情况下,有效的保证歼灭战能够按部就班的达成当然就是最为重要的一件事了。
萧轩所率领的志愿部队展开防御之后,刚刚来到了战场之上安顿下来的以天主教联盟为绝对主体的军队一开始有些大的临战压力也放松下来不少。因为很显然:强敌的这种行为是对自己实力并不自信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一种选择。
在经过了不少临战侦查之后,负责统帅大军的华伦斯坦也终于确定,这些东方前来的强敌的确是一股拥有不少兵力的战略力量。但很显然他们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为了贪图短时间内的进度而分兵,导致原本十万上下的远征大军分成了两个战略集团。如果等到敌军在莫斯科方向上的留守部队增援上来,导致双方以差不多的兵力交锋,那么胜算显然会是很渺茫的。
火器时代的不少交锋也让这个时代的欧洲军事贵族们对战争规律本身有更深入的研究,十分清楚在双方都以投射火力为主要作战依托的情况下,拥有兵力优势的一方所拥有的巨大意义。因此,在经过了临时军事会议的简单商讨之后,华伦斯坦最终还是决定联合瑞典人与波兰人的一部分力量,以六万兵力左右的主力针对华沙城外的三万多人的东方之敌的临时大营展开一次试探性的进攻。如果敌军的战斗力并不似想象中的那样强大,那就以一次决定性的攻势来瓦解敌手。
就这样,数以万计的以天主教联盟为主的欧洲联军迅速开始行动起来,并首先以火炮在比较远的地方进行鼓舞士气的试探性开炮,随后整个大军也开始渐渐的行动起来,准备首先依靠兵力优势从三个方向上针对那立足未稳的对手展开强攻。就算不能决定性的解决对手,也要杀伤那些人最多的马匹,为最终消灭这些东方强敌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