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尘再次拿着透光灯打在鼻烟壶的肚子上,可以看到里面蓝湛湛的一副图案,居然是一副林草之间两只蛐蛐争斗的画面惟妙惟肖。
“我们可以看到这鼻烟壶的内壁,居然有一副虫草画。
对于鼻烟壶的发展史来说,明朝时期,只有沿海城市一部分人使用,而鼻烟壶真正盛行起来,是在清康熙时期。
有文献记载,清朝顺治帝时,鼻烟壶最早出现在宫廷之中,而到了清康熙时期,康熙皇帝对于西方的文化及工艺品情有独钟,尤其是对鼻烟壶这种精巧工艺极尽钟爱,甚至专门邀请了鼻烟壶制作和画珐琅的西方人,在紫禁城内专门制作鼻烟壶。
也因此当时的鼻烟壶很多都有浓重的西方之风,这这种风尚一直延续到了清乾隆的时候。
到了清乾隆之后,鼻烟壶艺术在达到极盛,玩赏收藏鼻烟壶成风,盛入鼻烟的用途渐至其次,鼻烟壶在当时成了显示身份的东西。
这种情况到了嘉庆年间,完全改变,甚至就连最为繁复华丽的雕花画饰也基本消失。
不过在嘉庆晚年的时候,鼻烟壶内壁画出现,形成了一种特别的工艺。
而所谓内壁画,就是在鼻烟壶的内壁上作画,通常都是用特质的微小勾形画笔来完成。
因为内壁作画非常艰难,所以通常有的都是简笔的虫草、瑞兽、山水等。
当然,到了后来,有些材质的鼻烟壶,艺人们用铁砂和金刚砂加水在鼻烟壶的内面来回的摇磨,这样使鼻烟壶的内壁呈乳白色的磨砂玻璃,细腻而不光滑,容易附着墨色,效果就象宣纸一样。
比如玻璃还有玉制、玛瑙等材质,也因此内画鼻烟壶后来出现了一些比较精细的作品,再后来发展为集诗书画并茂的艺术精品。
而咱们这件翡翠鼻烟壶的内壁画构图虽然简单,但是绘画却非常精巧细致,这明显不是简笔画。
而看它的绘画工艺,对照清朝十二帝时期的工匠风格,可以断定它的年代应该在同治时期。
当然,这件翡翠鼻烟壶虽然年代没有那么远,可是它却是达到了鼻烟壶最难达到的两个标准,一个叫水上漂,还有一个叫一汪水。
而所谓的水上漂,指的就是将鼻烟壶掏膛到极致,使得鼻烟壶的内空间足够中和其本身的重量,就像我们如今的钢铁轮船一样,这样一来,当鼻烟壶整体密度小于水的时候,它就可以漂起来。
至于一汪水,则是主要用于玻璃制的鼻烟壶,工匠们故意将鼻烟壶做成双层壶壁,中间注入了水,表面看起来,就像是一汪水在流动。
这两种工艺在鼻烟壶制作之中都是属于最高难度,能拥有其中一种特点,就算是凤毛麟角,可以备受瞩目。
而我们看到的这只鼻烟壶,入手很轻,简直就像是纸片做成。
仔细看的话,也能在表面看到水汪,这说明它同时满足鼻烟壶两个最难达成的艺术制作,可谓惊才绝艳,旷世奇功。
这样的一只鼻烟壶,要是能够放到拍卖行,价值怕是能够达到千万。”
方尘一番滔滔不绝的点评,这才将鼻烟壶交给了捡漏王一脸淡然。
而听完方尘的描述判断,捡漏王总算对方尘原来的话,信任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