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口难呐。脂砚斋将她最后的金钗银饰送入当铺,已是陈年往事了。她不敲朱门,单走柴门。断然拒绝各式各样的脏手,始终依恋着那只一年中有半年红肿着的冻疮手。
暗地里,背人处,她为芹溪落泪。
她把旧皇历上的草稿誊写到稿笺上,笔端蕴秀,口角噙香,一笔一划皆是情。
她一口一个&ldo;芹溪&rdo;的叫着。二字的谐音多舒服。又单叫芹,实实在在是个爱称了……
公元1763年,方儿忽然夭亡,可能死于痘疹。百年曹家断绝了唯一的玄孙。
1764年2月1日,农历癸未年的除夕夜,一片喜庆的爆竹声中,曹雪芹与世长辞。有论者认为与痘疫流行有关。
脂砚斋整理雪芹的遗稿,开笔写下两句诗:
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她接着写:此是第一首标题诗。能解者方有心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再生一脂一芹,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申八月泪笔。
脂砚斋整理雪芹遗稿的过程中,又有&ldo;读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声大哭!&rdo;
她没有雪芹手笔,眼睁睁瞧着那五件事残缺不全。深知遗稿的价值,她才失声大哭。她最有资格续完残稿,却不续上一字。好个脂砚斋,真令人肃然起敬:对顶级艺术,她懂得虔诚,狗尾续貂的蠢事她干不来的。
敦氏兄弟挽雪芹: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日拂铭旗。肠回故垅孤儿泣,泪迸荒天寡妇声。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
曹雪芹是在什么时候成为曹雪芹的?
应该在三十岁以后。他并非是成了曹雪芹之后才提笔写红楼,恰好相反,他是在漫长的写作过程中演化成曹雪芹的。并且直到逝世,他还在变。从中篇到长篇,到鸿篇巨制,到怎么也写不完。感觉、思想、人物,如涓涓细流,汇于笔下,汇成江湖。《追忆逝水年华》也是这样。一块小玛兰德点心引来更多的点心,唤醒无数的生活场景。这部两百多万字的巨着,普鲁斯特生前未曾张罗出版。对他来说,重现了时光已知足。纸上的日子过得不错。
曹雪芹不同于普鲁斯特的,是他没有闭门写作的&ldo;客观原因&rdo;。他身体好,技艺多,有朋友相助,却不为生计筹划,顶着世俗的白眼与漫天飞雪,毅然奔赴柴门。十年背向世界,而赢得更广阔的世界。曹雪芹所面对的时光黑洞,当比普鲁斯特的黑洞更大些。
曹雪芹不独学问好,像贾宝玉,&ldo;杂学旁收,过目不忘。&rdo;他让人无限钦佩的,是感受生活的能力。十几个阶层的生活,几百种生活场景,他都有常人难以想象的丰富的感觉。是的,首先是感觉。所有成形的创作思想,必须回流到感觉。作家日复一日的纸上生活,不过是打通回流的渠道,有枝干,有叶脉。
作家早年的生活,潜伏于知觉层下。写作行为是调动,是激活,是梳理,是重构。
实际上,所谓重现的时光,乃是重构的时光。
作家一头栽进时光黑洞,却创造了自己的黑洞。我们这些人,谁不受《红楼梦》的大力牵引呢?
赢得过去谈何容易。个体如此,民族、国家亦知此。历史长河中的短暂者,其历史感各有短长,并由此生发无穷差异。西方大哲的所谓&ldo;回行之思&rdo;,既是朝着过去,更是面向未来。
曹雪芹八
对曹雪芹来说,过去就是未来。
与其说他每日待在北京的西山脚下,不如说他生活在南京的随园。由随园而及于江南大族园林。有学者考证,他的出生地是苏州的拙政园。
入夜做梦,早晨起床又做梦。作家的白日梦没个尽头。
弗洛伊德名言:艺术是欲望的升华。
尼采则强调:艺术是生命的兴奋剂。
点点滴滴的早年记忆,在作家的眼皮子底下逐一复活,成片复活,搅拌,氤氲,袅袅上举,终成七彩奇观,共人类时光长存。
建在旧皇历上的这座宫殿,令传说中的三百里阿房宫逊色多矣。&ldo;楚人一炬,可怜焦土。&rdo;而纸上的汉语艺术不怕火,不惧刀枪,不畏皇权,不与眼下甚嚣一时的&ldo;浅阅读&rdo;一般见识。
可以断言:许多事儿,曹雪芹是在悼红轩中才想清楚的。&ldo;增删五次&rdo;,表明书中所写,均非一次成形。感觉汇集到人物,人物汇集到场景,人物与场景又提升为思想、主题。其间定有大量涂抹,扔下的废料。作家的&ldo;想&rdo;,是惨淡经营,掏心掏肺,精益求精,&ldo;字字看来都是血&rdo;……
脂砚斋帮他想,殷勤为他指点诸艳。她的生活场景融入曹雪芹,并启发后者的奇诡想象。她显然对芹溪佩服得五体投地,脂评中常露端倪。凤姐哭秦可卿,脂评说:&ldo;谁家故事,宁不堕泪?&rdo;宝玉给贾赦夫妇请安那一段,她又疑道:&ldo;一丝不乱,好层次,好礼法,谁家故事?&rdo;
脂砚斋的所见所闻,显然远不及曹雪芹。她的可爱处,在于她对这种距离保持清醒。后人称她为曹雪芹的红颜知己,可不是随随便便给的荣誉。谁家女子,能当此誉?
她还能洞察后世,担心索隐成癖者把这部巨着拖入黑幕小说,拽进权力斗兽场。脂评本第一页的眉批便明确说:&ldo;更不必追究其隐寓&rdo;。可惜她所担心的,却在乾隆年间就出现,直到民国,沉渣泛起不下。鲁迅感慨地说:&ldo;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