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一宸说,我派去大担实地侦察的侦察员回来报告:&ldo;我接近大担,找敌人的哨兵找不到,便直接摸到连长的坑道里去了。往日见面,他神气得很,这次躺在铺板上有气无力地向我打招呼,他们连糙米都吃不饱,有一股子霉味,饭后他从坑道的低洼处舀了一缸子渗透的水给我喝。他们终日不见太阳,都快成&lso;白毛女&rso;了。这位连长什么都没说,在那里直摆手……&rdo;看来敌人确实被我们打瘫了。
美国人傻眼了
我大规模炮击和封锁金门,给蒋军以沉重打击。蒋介石根据&ldo;共同防御条约&rdo;的规定,要求美国履行条约保护金门、马祖。美国推辞不得,急调他的第七舰队一部,集结于台湾海峡地区。至9月初,美国在台湾海峡已集结各种飞机430余架、舰艇60余艘。
我们已经沉重地打击了金门蒋军,减轻了美国对中东人民革命斗争的压力。中央军委决定从9月4日起,停止炮击3天,以观各方动态。同日宣布中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军用船舶和飞机,未经中国政府许可,不得进入中国领海及其上空。
9月4日,杜勒斯发表声明,大意是美国军队将负责保护金门、马祖。并宣称不承认中国领海12海里的规定。
针对美国的挑衅行为,周恩来总理立即发表时局声明:中国政府有权对盘踞在沿海岛屿的蒋军给予坚决的打击和采取必要的军事行动,任何外来干涉,都是侵犯中国主权的罪恶行为。美国政府如果继续对中国进行侵略和干涉,把战争强加于中国人民头上,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
在我停止炮击的3天中,台湾急忙向金门运输补给,并要求美军为其护航。9月7日,蒋海军副司令黎玉玺及美国顾问,率领2艘运输舰、5艘作战舰和美国的2艘巡洋舰、5艘驱逐舰驶进金门海域。11时,运输舰进入料罗湾港口,在金门守军炮轰厦门的掩护下,靠岸卸货。14时45分至19时担任护航的4艘美国军舰侵入金门、厦门的领海线以内活动。中国外交部立即发表声明,向美国政府提出警告。中央军委根据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决定于9月8日对金门再次进行一次惩罚性打击。8日上午,国民党的2艘运输舰在美舰的掩护下驶向金门,美舰也侵入中国领海内活动。12时43分,我集中42个炮兵营连同所有的海岸炮兵,突然对料罗湾的蒋军舰艇及金门岛上的重要军事目标,进行第3次大规模炮击。美国军舰仓皇撤至料罗湾外12海里处徘徊观望,始终没有向我开炮。当时,我们已经做好了迎击美舰的准备。如果美舰向我开炮,我立即予以还击。这次炮击持续到18时,我共发射炮弹2万多发。等我停止炮击时,美舰也向东溜走了。
9月11日,美国的4艘军舰,再次掩护蒋军的运输舰、作战舰共11艘驶向金门海域。遵照周总理的指示,再次进行惩罚炮击。14时45分,我以40个炮兵营、6个海岸炮兵连对金门进行第4次炮击。美舰同上次一样,迅速逃往公海。18时,我停止炮击,共发射炮弹25万余发。
9月8日、11日的两次炮击,使台湾对金门的运输补给再度发生严重困难。同时,又一次在世人面前揭露了美国干涉别国内政的可耻行径,遭到了世界舆论的严厉谴责。
&ldo;打而不登,封而不死&rdo;,美国人自己套绞索
金门炮战,经过4次大打、83次中打和上千次零炮射击,大小金门被全面封锁,海运与空运连遭失败,蒋军固守金门困难重重,美国也搞得狼狈不堪,进不得,也退不得,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仍极力要求美国履行&ldo;共同防御&rdo;条约,以对付我军。而美国政府则害怕在这里越陷越深,想急于脱身,因而向蒋介石提出了撤退金门、马祖的问题。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公开声称:&ldo;蒋介石在金门、马祖等岛上驻扎军队是&lso;愚蠢的&rso;、&lso;不明智的&rso;、也是&lso;不谨慎的&rso;&rdo;。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立即表态支持杜勒斯的声明。但蒋介石并不同意,他说:&ldo;我无接受义务&rdo;。双方矛盾逐步加深。看来美国已经自己把一根绞索套在了自己的脖子上。
面对台湾海峡的斗争形势,是解放金门好?还是把金门留下来?从军事上讲,解放金门已不是问题,条件已经成熟。但毛主席在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高屋见瓴,提议把金门留下来,以便和美国作斗争。因为当时美国已开始劝说台湾当局从金、马撤军,搞&ldo;沿海岛屿中立化&rdo;。美国企图利用台湾和澎湖列岛在历史上曾被日本割占的事实,推行&ldo;划峡而治&rdo;的阴谋,把台湾从祖国分离出去。在这一新的形势下,毛主席决定以民族大义为重,暂缓收复金、马。
10月5日,毛主席指示福建前线,10月6日、7日,不打炮,蒋军向我打炮,也不还击,观察两天,再作道理。接着中央军委指示:对金门&ldo;打而不登,封而不死&rdo;。并指出:&ldo;在目前宜减轻对金、马的军事压力,使他能生存下去,促使其守而不撤。当然又要使其处于紧张状态,拖住美国不得脱身。在必要时,仍可组织大打。总之临机应变,主动在我,以利统一解决台、澎、金、马问题。&rdo;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变。开始,很多同志不理解,后来经过学习,慢慢地明白了。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第二次&ldo;台海危机&rdo;:&ldo;炮击金门&rdo;(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