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家长们一定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挫折,管理好挫折带来的负面情绪,学会在挫折中吸取教训,逐渐成长。
3。让孩子远离武器
心理观察:武器效应实验
3。1武器是否会促进孩子的攻击行为?
玩具枪,是一种非常普通的玩具,几乎每一个孩子都玩过,甚至有一些玩具枪的外形越来越仿真。孩子们喜欢拿着玩具枪,像战士一样冲锋陷阵,家长们也乐得掏钱给孩子买这种玩具。
不过家长们也许不知道,心理学上有一个影响深远的理论,叫“武器效应”理论。这个理论是心理学家伯克威茨根据道拉德的挫折——攻击理论提出的,他认为“武器”能够促使处于情绪准备状态的个体产生攻击性行为。
因此,如果按照这种观点来看的话,家长们给孩子买玩具枪这种具有攻击性的玩具,可能会促使儿童攻击行为的增多。
不过“武器效应”理论,也存在很大的争论性,究竟正确与否,很多人都抱有不同的意见。为了弄清楚武器究竟是否会促进个体的攻击性行为,家长们是否有必要给孩子们买玩具枪,我们来看一下伯克威茨的实验。
3。2心理实验:羽毛球拍与手枪带来的反应
实验中,伯克威茨先让实验助手故意制造挫折情境,激怒实验参加者。然后,给实验参加者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可以对激怒自己的实验者实施电击。
参加实验的被试被随机分成两组,两组被试在给实验者电击时,分别被呈现给不同的情境。第一种情境是可以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只左轮手枪,第二种是只看到一只羽毛球拍。
结果发现,看到手枪的那组被激怒的被试,比看到羽毛球拍的被试对实验者实施了更多的电击。这证明了实验情境中的手枪增强了人们侵犯的行为。
3。3实验结论:攻击型武器能够促使攻击性行为
实验结果验证了伯克威茨的理论假设,为伯克威茨的“武器效应”理论提供了证据。因此心理学家得出结论。
结论:攻击型武器能够促进了人们的攻击行为。
心理学家对此种现象的解释是:带有一定属性的工具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暗示,这种暗示会促进相应的行为。比如攻击型武器给人们攻击的暗示,促进了人们的攻击行为;奖杯带有竞争的暗示,容易引起人们的竞争行为。而生活中很多的社会现象也证实了伯克威茨的“武器效应”理论。
3。4教育策略:注意给孩子呈现的物品的属性
从实验中我们知道,事物本身所带的属性会给人们一种暗示,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因此家长们可以从这个结论可以知道,对于呈现给孩子的物品,也要注意一下它们的属性,分开来看就是:
(1)别给孩子呈现消极暗示的物品。
东西都带有一定的属性,这种属性会给人们带来相应的暗示。比如拳击手套、冲锋枪等物品会给孩子以攻击、暴力的暗示,这种暗示会影响孩子的行为,使孩子的行为向这一方面发展。
所以,家长在给孩子挑选玩具的时候尽量少给孩子挑选这种带有消极属性的玩具,以免给孩子带来消极的暗示。
家长可以以带有积极属性的玩具来代替消极属性的玩具,比如说给孩子买玩具赛车等来代替玩具枪,因为赛车代表竞争,可以提高孩子的竞争性,又可以避免从玩具枪上带来的攻击性。
(2)利用物品暗示引导孩子行为。
暗示能够不知不觉就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家长可以利用一些相关的物品给孩子一定的暗示,引导孩子的行为。
比如说带有竞争属性的玩具和物品,如奖杯,玩具赛车,象棋可以给孩子带来竞争的暗示;而时间表、钟表等则会给孩子带来时间的暗示,可以帮助家长让孩子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4。什么时候儿童才能分清事情的好坏
心理观察:道德发展阶段试验
4。1孩子能否分清好坏?
冯爸爸的疑问:孩子能够分清事情的好坏吗?上周,我带3岁的儿子回乡下看望他的爷爷奶奶。因为我以为爸妈一定会在家,所以一开始也没有跟他们说,结果到了之后吃了个闭门羹。无语的是邻居家里也没人,我看着儿子被北风吹红的小鼻子,决定从后面的院子里爬进去,我记得家里通向院子里的门一直不锁。
结果进入屋子里后,儿子瞪着大眼对我说:“爸爸做坏事。”我觉得有点丢脸,不过还是告诉他说这不算坏事,然后跟他解释一通。结果半天后,他还是很疑惑的看着我。我很无力了,他这么小,究竟能够真正的明白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吗?
孩子们究竟能不能分清事情的好坏,我觉得家长们都可以从孩子的日常表现中发现一些信息。他们小的时候,判断的参考规则会很单一,考虑问题很简单,直到他们逐渐长大,才会像成人一般思考问题。
不过这只是通过观察发现的,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来判断孩子的道德发展,这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将会产生很大的启示作用。
4。2心理实验:孩子们的道德判断
判断事情是好是坏是一种道德判断,孩子道德判断的能力其实有一种发展过程。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以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原理为基础,对儿童道德发展进行研究,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了3阶段。
首先皮亚杰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下面就是皮亚杰设计的一个对偶故事:
A。有一个小男孩叫朱利安,他的父亲出去了。朱利安觉得玩他爸爸的墨水瓶很有意思,开始时他拿着钢笔玩。后来,朱利安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小块墨水渍。
B。一次,一个叫奥古斯塔斯的小男孩发现他父亲的墨水瓶空了。在他父亲外出的那一天,他想把墨水瓶灌满以帮助他父亲,这样,在他父亲回家的时候,就将发现墨水瓶灌满了。但奥古斯塔斯在打开墨水瓶时,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大块墨水渍。
然后,把这些故事讲给不同的年龄的儿童,然后问他们以下两个问题,要求儿童判断是非对错:(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
最后从儿童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来探明儿童所依据的道德规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在大量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前道德阶段,大约在4-5岁以前,道德判断直接受行为结果所支配;二,他律道德阶段,在4、5岁-8、9岁之间,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如道德规范,而不考虑行为意向;三,自律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思维判断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会考虑行为的动机,在儿童9-10岁后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