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机体阴阳之间的平衡与协调被破坏而出现的病理状态。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与协调,从而形成阴阳盛衰、互损、转化、格拒或亡失的病理变化。由于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必须通过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才能形成疾病,所以阴阳失调是对一切疾病病变机制的高度概括,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
1。阴阳盛衰指阴和阳的偏盛或偏衰,表现为或寒或热、或实或虚的病理变化。其表现形式有阳盛、阴盛、阳虚、阴虚四种。
(1)阴阳偏盛人体阴或阳偏盛所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见于“邪气盛则实”的实证。病邪犯人,各从其类,即阳邪侵袭人体,可形成阳偏盛;阴邪侵犯人体,可形成阴偏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即指出了阴阳偏盛的病理特征和病势趋向。
1)阳偏盛:阳偏盛,亦即阳胜,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阳气偏胜,机能亢进,热量过剩的病理变化。多由于感受温热之邪,或感受阴邪从阳化热,或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或因气滞、痰湿、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衰的实热证。
由于阳以热、动、燥为其特点,因此,阳偏胜时就出现热象,如壮热烦躁,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数等,即所谓“阳胜则热”。阳热亢盛日久,势必耗伤人体阴液,故在出现热象的同时,还会见到口渴喜饮,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阳盛伤阴、津液不足的症状,即所谓“阳胜则阴病”。矛盾的主要方面仍在于阳盛。
2)阴偏盛:阴偏盛,亦即阴胜,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阴气偏胜,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变化。多由于感受寒湿之邪,或过食生冷,寒邪中阻,机体阳气难以与之抗争,导致阴气亢盛,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衰的实寒证。
由于阴以寒、静、湿为特点,所以阴偏胜时就出现寒象。如形寒肢冷,脘腹冷痛,舌淡脉迟等,即所谓“阴胜则寒”。阴寒内盛,久则必损伤阳气,故阴盛实寒病证,常可伴有机体生理功能减退,阳热不足等阳虚征象,如面色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55339841155339841219320140822150734imagesorigimage0。jpg
白,溲清便溏等症,即所谓“阴胜则阳病”。但矛盾的主要方面仍在于阴盛。
(2)阴阳偏衰指人体阴或阳亏虚所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见于“精气夺则虚”的虚证。人体阴阳之间,相互制约,互根互用,维持着相对平衡。如果某种原因使阴或阳的一方衰减,则会导致阴不制阳或阳不制阴,从而形成“阴虚则热”、“阳虚则寒”的病理变化。
1)阳偏衰:亦即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热量不足的病理变化。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阳气所致。其病机特点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
阳偏衰时,由于热量不足,温煦作用减退,因而出现寒象。如畏寒喜暖,身冷踡卧,面色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55339841155339841219320140822150734imagesorigimage1。jpg
白,四肢逆冷等;阳虚失于推动激发,兴奋作用减退,则可见精神委顿,喜静少动,脉象无力等;阳虚气化失司,蒸腾无力,以致水谷不化,水湿停聚,而见尿清,便溏,水肿等症。“阳虚则寒”与“阴盛则寒”不同,前者是虚寒,以虚为主,后者是实寒,以实为主。
2)阴偏衰:亦即阴虚,是机体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耗,以及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变化。多由于阳邪伤阴,或因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因久病耗伤阴液所致。其病机特点表现为阴液不足,滋养、宁静功能减退,阳气相对亢盛的虚热证。
阴偏衰时,由于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而使阳的功能虚性亢奋,呈现出虚热之象。如午后潮热,五心烦热,两颧发红,脉象细数等。阴液不足,失其滋润濡养之功,而见形体消瘦,咽干口燥,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阴虚则热”与“阳胜则热”不同,前者是虚热,以虚为主,后者是实热,以实为主。
2。阴阳互损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在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称为阴损及阳;在阳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阴虚,称为阳损及阴。由于肾藏精气,内寓真阴真阳,为全身阳气阴液的根本,所以,无论阴虚或阳虚,多在损及肾脏阴阳及肾脏本身的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才易发生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
(1)阴损及阳指阴液亏损较重,累及阳气生化不足,继而形成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例如,肝阳上亢证,其病机主要为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而致阴虚阳亢,但病情发展亦可进一步损耗肾脏精气,损及肾阳,继而出现畏寒肢冷,面色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55339841155339841219320140822150734imagesorigimage2。jpg
白,脉象沉弱等阳虚症状,转化为阴损及阳的阴阳两虚证。
(2)阳损及阴指阳气虚损较重,累及阴液生化不足,从而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例如,水肿,可因肾阳不足,气化失司,津液停聚,泛滥肌肤所致。若肾阳进一步亏损,必耗伤肾中精气,使肾阴亦伤而出现形体消瘦,潮热,颧红,脉细数等阴虚症状,转化为阳损及阴的阴阳两虚证。
3。阴阳格拒阴阳失调病机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理变化。主要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或阳偏盛至极而壅盛阻遏于内,格拒另一方于外;亦可由于阴或阳中的一方极度虚弱,而导致另一方相对偏盛,双方盛衰悬殊,盛者盘踞于内,将另一方排斥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交通维系,从而导致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阴阳格拒属于病变的本质与现象不相一致的较为复杂的病理变化。一般而言,阴阳格拒病理多见于疾病过程中的终极阶段,病情危重。
(1)阴盛格阳(真寒假热)又称格阳,是指阴寒之邪壅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使阴阳之气不相维系,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变化。究其本质是极重的寒证,由于阴盛而格阳于外,却出现假热之象,故称之为真寒假热证。例如,极度虚寒的患者,本来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委靡,畏寒踡卧,脉微细欲绝,在病情越来越重的情况下,突然出现面色泛红,言语较多,烦热口渴,脉大而无根等“热象”,这是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真寒假热证。
(2)阳盛格阴(真热假寒)又称格阴,是指邪热极盛,阳气被郁,深伏于里,不得外达四肢,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变化。究其本质,是很重的热证,由于格阴于外(实际上是阳气不能外达),却出现一些假寒之象,故称之为真热假寒证。例如,外感热病,邪热炽盛,本来表现为壮热,面赤,烦躁,气粗,舌红,脉数大有力,在病势越来越重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四肢不温、脉象沉伏等“寒象”,这就是阳盛于内、格阴于外的真热假寒证。
4。阴阳转化指阴阳失调病变,在一定的条件下,其病理性质可发生向相反方向转化的病理过程。阴阳转化包括由阳转阴和由阴转阳。
(1)由阳转阴指原来的病理性质属阳,在一定的条件下,病变性质由阳向阴转化的病理过程。例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阳气骤虚,可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阳气暴脱之危象。此种病理变化,即称为由阳转阴,表现为热证转寒证,阳证转阴证,这在临床上经常可以见到。
(2)由阴转阳指原来的病理性质属阴,在一定的条件下,病变性质由阴向阳转化的病理过程。此种转化,多见于阳盛之体。例如病变始于寒饮中阻,其病机本质为阴盛,但由于失治或误治,寒饮郁久则从阳化热,阴寒之气亦随之衰落,于是其病变即由阴转阳,由寒转热。临床上所表现的寒证转热证、湿证化燥等均属此类。
5。阴阳亡失包括亡阴和亡阳两类。阴阳亡失是指机体的阴液和阳气突然大量的亡失,功能活动严重衰竭,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变化。
(1)亡阳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性亡脱,而致全身机能突然出现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变化。一般来说,阳气的大量消耗是引起亡阳的最直接的病机。亡阳病变多表现为大汗淋漓,四肢逆冷,精神委靡,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等危重征象。
(2)亡阴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阴液发生突然性的丢失或大量消耗,而致全身机能活动突然出现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变化。一般来说,阴液的大量消耗是引起亡阴的最直接的病机。亡阴病变多表现为手足虽温但大汗不止,烦躁不安,心悸,气喘,脉数疾等危重征象。
亡阴和亡阳,在病机和临床表现等方面有所不同,由于机体的阴和阳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阴亡,则阳无所依附而散越;阳亡,则阴无以化生而衰竭。故亡阴可以迅速导致亡阳,亡阳也继而出现亡阴,最终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命活动终止而死亡。
思考题
1。何谓六淫?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各有哪些?
2。何谓七情?七情与五志的关系?内伤七情的致病特点有哪些?
3。为什么说痰饮和瘀血既属于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素?
4。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包括哪些内容?
病例探讨
吕xx,男,65岁。主诉:恶寒发热,咳嗽,咽痛,身痛不适2天。病史:患者因运动出汗,未及时穿衣,当日晚餐后感觉周身疼痛,恶寒发热,喷嚏连作,伴咳嗽,次日晚上测量体温39。8c。自服退热药,体温有所下降。现症见发热,头痛,咽痛,流涕,咳嗽,咳吐白色黏痰,胸闷,不思饮食,肢酸乏力。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感冒(风热证)。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