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里只有我和安娜,还有仍然躺在地上的威尔逊。我找了一条床单把尸体盖上,我们要立即着手做三件事。第一,设法通知死者亲友。第二,与他的私人医生取得联系。第三,通知殡仪馆前来处理尸体。
我们很快与他的私人医生取得了联系,威尔逊用过的药瓶上就有医生的姓名电话,死者三个月前曾看过医生,他患脑血管疾病多年,这与我刚才的判断正好吻合,我授权医生开具死亡证书。
一般老人去世,都有亲属在场,威尔逊无亲无故,这可怎么办?总得有人帮他处理善后吧,警察可不管收尸,因为要涉及一系列法律问题,比如墓地的选择,遗产的处置,决非单凭雷锋精神就能把事办好的。
我们在死者留下的通讯录上仔细查找,觉得沾点边的就打电话核实,虽然不是上策,可也没有更好的法子。没人希望在节日接到警察的电话,而且还跟死人有关。保险起见,还得让安娜打这些电话,我生怕哪句话说的不得体,扫了人家过节的兴致。她连打了几个电话,都跟死者没有亲属关系。
第19章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doa(2)
还是安娜有办法,她见通讯录上找不到线索,又从抽屉里翻出一叠子去年收到的圣诞卡,当年的圣诞卡都摆在圣诞树周围,以烘托节日气氛。过完节,得把卡收好,来年过节还得给人家回赠,算是礼尚往来。安娜就知道美国人把旧卡收藏在哪里,所以一下子就找出来了。这就是“文化”常识,要让她到华人家里找现金准找不着,你告诉她华人把钱藏在床下的鞋盒子里她都不信。
从卡上的签名中,她发现也有一个叫威尔逊的,住在麻省,开车到华盛顿得八九个小时。这八成是死者的亲戚。安娜急忙按卡上的地址请指挥中心查出电话号码。电话播通了,谢天谢地,他是死者的侄子,好几年没跟老威尔逊见面了,听到叔叔过世的消息,仍然难过得哭出了声,他表示立即动身前来处理后事。
我和安娜坐在客厅等候殡仪馆来车运尸体,忙了半天,这才有空仔细看看威尔逊夫妇人生的最后驿站,这套豪华公寓,跟许多白人家庭一样,屋子里十分整洁,除了有人定期打扫,主人精心维护十分重要,不像有些华人家庭,即使是一座豪宅,屋里也是乱七八糟的,一进门就能闻到粉条炖肉的味道。
每个房间都贴着不同颜色和图案的壁纸,虽然有些老调儿,但给人一种温磬舒适的感觉。双层窗帘,薄的如纱,厚的如毯,让人有安全感。大屏幕彩电正对着一套精制的意大利高级皮沙发,沙发座垫上依稀可见两个半园形的凹痕,这对恩爱夫妻曾在此度过了多少相敬如宾的夜晚,而威尔逊又面对孤灯,独自熬过了七百多个长夜。
威尔逊是个喜欢怀旧的人,屋里到处是他的照片,记录着他餐风饮露,驰骋疆场的戎马一生。
1940年,21岁的威尔逊应征不久便赶上日军偷袭珍珠港,这张发黄的照片已有60年的历史,照片上威尔逊的脸上还带着几分稚气。
1944年,他随海军陆战队转战欧洲,参加了永垂青史的诺曼底登陆,26岁的他已成为上尉指挥官。
1950年,时任中校的威尔逊随联合国军开赴朝鲜半岛,9月15日在仁川登陆。当时我父亲正随志愿军以排山倒海之势,“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二战时的盟友,转眼成了不共戴天的死敌。三年决战,千百万生灵涂炭,威尔逊的腿上带着志愿军的子弹,我父亲的肩头也箝进了美军的弹片。血的代价,就是为了维持三八线和平,而首先越过三八线挑起战火的就是金日成。
如果我能在威尔逊生前与他相识,一定要安排一次历史的会面,让我父亲二次来美,让两位五十年前的敌人在风烛残年相会,历经沧桑巨变,他们将做何等感叹?!
1966年,48岁的威尔逊上校参加了陷入泥潭的越南战争,直到1975年战争结束。回国后便解甲归田,靠着丰厚的退休养老和伤残抚恤金,过了25年逍遥自在的日子,欧洲风情、非洲探险、美洲遨游、亚洲风貌,在闯过枪林弹雨之后,功成引退,携太太游遍名山大川,吃遍山珍海味,也算没有亏待自己戎马一生。我父亲从朝鲜战场回国不久,便身不由己地被一次又一次地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直到1978年拨乱反正,才重新出来工作,我也在那一年考上了大学。
不知什么时候,安娜依偎在我的肩头,还不时用纸巾拭去我挂在脸上的泪水。越战爆发时她还没有出生,她哪能理解这半个世纪人类所遭受的风风雨雨,生离死别?她总问我,石,你的经历有多深?你的心曾经有多痛?你们的人民曾经有多苦?也许有一天,我会带她游遍960万平方公里的黄土地,从黄河的源头讲这个古老民族的故事。
第20章震惊世界的华盛顿连环狙击手枪杀案猎杀狂人
2002年10月2日,自黑人退伍兵约翰·穆哈莫德伙同其养子,作案时年仅17岁的牙买加移民约翰·李马沃瞄准无辜居民射出第一发罪恶的子弹,在短短三周之内,二人在首都华盛顿地区以及周边的马里兰州和维吉尼亚州频频作案,共射杀无辜居民10人,重伤3人,加上他们以前在阿拉巴马、佐治亚州及路易斯安那州的凶杀案,总共杀害13人,重伤5人,使华盛顿地区自9·11恐怖袭击后再次陷入恐怖气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