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大唐是什么专业 > 第一百九十二章 令外之官(第1页)

第一百九十二章 令外之官(第1页)

时不凡看到了李世民来回踱步,心里面既感觉高兴也都感觉担忧。因为时不凡知道李世民不是一般的皇帝,如果是一般皇帝,那恐怕根本不会给时不凡解释的机会,马上会下令去接管这个大唐钱庄联合会,不会听时不凡解释的。可是李世民给了时不凡解释的机会,这样反而是说明了李世民是一个冷静,并且尊重一些客观规律的皇帝。对于这种英明聪明并且有能力,能擅长于尊重客观规律的皇帝,是一个明君优秀皇帝的潜质,是一个聪明人。如果时不凡遇到的是那种完全是从小出身于宫廷,妄自尊大,自以为是君王别人就必须要顺从他那种君王,那其实时不凡也是感觉非常头痛。

而李世民是这种能够尊重客观规律的皇帝,那这样时不凡不怕因为什么狗屁倒灶的事情也就倒霉了。李世民深刻明白很多客观规律,这样反而让时不凡放心,因为这种皇帝非常的明白事理,不会随便拍脑袋就乱做出决策。所以这次他给了时不凡解释的机会,当时不凡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李世民犹豫了。如果是一般的皇帝,他不可能管你什么的,他直接会派把那个大唐钱庄联合会接管了,至于那些储户的钱财是否安全,他才不管呢!至于储户的钱财损失,这个又不是他的损失,他怕什么?而李世民选择接受了时不凡的建议,必须要维护储户的利益,不能随便挪用这些钱,还算是比较冷静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君王。

“皇上,既然这样吧,不如各退一步。皇上你派出一名特使前往这个大唐钱庄联合会进行监督,不过这名监督的特使却没有主动参与钱庄联合会的日常管理,只有在做出重大决策时候有旁听,并且有一票否决的权力。但是,绝对不能够参与日常管理,只负责监督。而他有一票否决的权力,可是也要给予大唐钱庄联合会的主席直接给皇帝您上书进言,甚至请求皇帝您更换一名特使的权力。这样您的特使只是负责审查大事,维护大唐朝廷的安稳。另一方面也是负责朝廷和钱庄联合会之间的联系,起到上传下达之用。”

“不过为了避免他狐假虎威的乱搞,那也要给予钱庄请求朝廷更换一名使者的权力,不然他一旦狐假虎威损失也都是非常巨大的。”

时不凡的这个建议其实也就是皇帝可以派出一名使者前往这里监督,不过却不能够干涉日常运营。这个其实也就是好比后世的那种董事会一样,虽然能够负责重大事务的最终决策,可是却没有权力干涉日常运转。当然,一些重大的事务上面还是可以过问的,这样其实也就是类似于后世董事会和经理人的关系。经理人负责日常运转,可是董事会却没有太多直接干涉日常事务的权力,只有在大事时候才能开始发挥作用。

时不凡也都知道,这么一个钱庄组织,未来起到的作用绝对是无以伦比的。如果不让李世民在这里监督一下,那李世民也都不会放心,朝廷也都不会放心。这么一大笔钱足以是财富倾国,虽然这笔钱不是属于个人,可是却属于以秦氏钱庄为主导的钱庄联合会的主持代管,这样能够引起的效应也都绝对不小。所以如果朝廷不派人监督,那这样他们也都不放心。可是也都害怕让那个朝廷监督的人把事情搞乱,这样也是不行的。

“好吧,朕同意了!朕派出一名特使去监督,可是这个特使怎么任职?朕也不可能随便派出一个身份太低的人,可是朝廷没有这个官职啊!设立官职,不是那么容易的。”李世民说道。

时不凡直接说:“皇上,你为什么要单独设立一个官职?你不能够直接差遣一人去就行了?就好像是您任命边疆的经略使一样,可以任命一名钱监使,这个钱监使是临时差遣,并非是正式官职。而这个差遣直接直属于皇上您,不属于任何部门,这样地位身份足够高,一般人不敢轻视。而这样也都可以不用设立一个常设官职,有利于随时裁撤拿掉。”

李世民点了点头,这个方法不错,设立一名钱监使确实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只是一个差遣而已,并非是常设官职。不过李世民也都知道,在时不凡的促进之下,这种XX使的令外之官已经开始逐步多起来了。

时不凡心里再次露出了阴险的笑容,这个其实是他故意的,他故意提醒李世民设立这种所谓的差遣,这样对于以后寒门任职有利。这种XX使,其实是这个“使”的意思是代表了特别派遣某人去执行某项任务的意思。这个“使”的官职在唐朝后期逐步泛滥,盐铁使,转运使,节度使,经略使等等一系列的各种“使”,其实是并非是朝廷的正式在编的官职。他只是一个差遣而已,这种差遣就好比是后世中央部门下派到地方的一些临时高级工作人员。比如说纪委的巡视组,别的部门的督察组等等,实质上都是这种“使”,地位等同于特派员。

可是这种“特派员”,往往会逐步制度化。汉朝时期的刺史,最早也是属于“特派员”,可是后来成了地方封疆大吏。唐朝的采访使最早也是临时派出去调查民情的,可是后来同样演变成为了封疆大吏。节度使本来是临时去整编处理军队的,后来同样成了军阀。甚至明朝的巡抚,最早也是“特派员”,可是后来却成了地方领袖。

这种例子简直是数不胜数,哪怕到了二十一世纪,有些地方都“特派员”已经是制度化了,特派员已经成了一个常设官职,有正有副,并非是单纯的“特派员”了。

时不凡这样故意的把这个官,职,差遣进行分开,这样有利于皇帝控制。也许很多人认为这个很熟悉,认为是宋朝的情况。宋朝时期官,职,差遣是分开的,很多人因此诟病。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唐朝中后期其实已经是这种情况了,宋朝不过是跟着唐朝学罢了。

当然,这个官,职,差遣的分开,是唐朝皇帝,士族,寒门之间的斗争妥协的结果。皇帝想要排挤打压士族,自然要提拔寒门当官。不过朝廷的在编官职很难任命给寒门,官职都被士族的给控制,而唐朝皇帝选择了另一种方式。也就是广泛设立何种“差遣”,也就是各种的“使”,这种使者直接听命于皇帝,法理上属于临时的“差遣”,成功的绕过了正规的官僚体系。这样很多寒门可以被皇帝以这个“差遣”的名义任用,走入官场掌握权力。

而这个各种“使”后期招募幕僚,他们的幕僚甚至可以被推举成为正式官职,比如唐宋八大家里面的韩愈,同样担任过类似的幕僚职位。这种各种差遣的令外之官,虽然不在朝廷的合法编制之内,可是影响力却同样很大。这种各种“使”往往是寒门子弟入仕的捷径,做幕僚之后可以被推举为官职。所以后期很多这种军阀节度使也都是寒门出身,在打击士族方面是不遗余力的。

这种制度的形成,是皇帝要打压士族勋贵,而寒门希望能够顺利的走入仕途改变命运而共同的结果。不然如果走正常渠道任职,那阻力绝对很大,尤其是传统的官僚被士族堵塞,这种绕路的方法果然起到了奇效,成功的绕过了各种制度上的封锁,然后让大量寒门涌入官场,开始有资本掌握政治资源去和士族开斗了。这个也就是后期三生六部制度崩溃,而宋朝沿用了唐朝这种制度。

所以说是宋太祖发明的,这个是冤枉了他了。因为在唐朝唐高宗时期已经有了这种现象,甚至在李世民时期都有类似的这种情况的苗头出现了,真正成型唐朝,宋朝只是沿用了而已。

“皇上,这种差遣,可以有利于您任用。可以有利于任用你想用之人,这样让更多的人才不会因为所谓的资历和品级甚至出身所被阻碍。而且这种人直接属于您来管理,有利于您更灵活的掌握。”时不凡说道。

李世民做出了一个若有所思的想法,聪明人果然是聪明人,李世民很快明白了时不凡的意思。那也就是想要任用寒门,未必需要让他们直接走入正轨的官场渠道,可以通过“差遣”的名义让自己可以任用自己的亲信。这样给提拔寒门提供了方便,有利于李世民提拔寒门,直接绕过所谓的三省六部去提拔寒门。如果走三省六部的程序,那这样士族的阻力将会是无比巨大。可是通过这种“差遣”的方式来进行,那这样可以让李世民很容易的提拔出来合适的人员,然后让他们掌握权力和士族对抗。

而这样皇帝也都可以有效的把士族逐步挤压出去,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办法。因为如果从法理是一个“差遣”,可以随时任命和随时免去,这样设立差遣官职,有利于皇帝掌握权力。这个各种差遣是皇帝架空和排挤士族的一个重要手段,李世民当然不是傻子,自然可以用了。

“皇上,臣告退!”时不凡说。

时不凡心满意足的走了,李世民知道了这个这种官职和差遣分开的手段之后,那这样可以是让李世民有机会提拔更多的寒门起来进入官场。虽然是令外之官,可是却可以权力就行了。当官重要的是职权,如果没有职权,那你这个官当得也都没有什么意思。进入了官场,那也就是要为自己身后的阶级俩争夺这个国家机器的控制权。当一个高级政客,那真正的用意并非是为了那点工资。有谁当了宰相,还在乎那点工资的?他们在乎的也都是如何贯彻自己阶级的利益,贯彻自己利益集团的命令而已。

在官场,掌握实权才是真的,如果光是工资高,可是却没有实权,同样会被人看不起。所以当官看中的是实权,而并非是那点工资俸禄。在乎那些工资俸禄的,那是反而当不到高官的。不管是什么原因,一旦到了核心层,那也都难免要为自己的利益集团去争取利益了。如果当了大官,不思考位利益集团争取利益,那你身后的利益集团不介意去换另一个代言人。

李世民也是有着自己的想法的,别看他现在依靠于房杜,可是从李世民到唐高宗李治,他们也都开始排斥关陇集团和山东士族。李治通过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成功的削弱了关陇集团和士族,接着武则天更是把士族打压到了最低点。唐朝皇帝打压士族最有效的手段也就是扶持寒门,跟寒门合作,在这一点上恐怕任何皇帝都是这么想的。

对于李世民来说,最有效的办法也就是扶持寒门。可是想要让寒门到朝廷任职,这个难度太大。李世民不是不想,而是无法绕过目前的朝廷制度,朝廷的正规官职基本上多倍士族给堵塞了。虽然有少部分比如时不凡这类的寒门,可是在正规朝廷官职里面,想要进步阻力太大了。

可是为什么不能够绕路呢?时不凡也就给了李世民一个方法,那也就是绕路,通过绕路来绕过朝廷官员制度,可以逐步蚕食正规官职的权力。而这些“差遣”可以任用寒门,并能让皇帝亲自掌握政权,有利于皇帝统治,打压士族。这个令外之官是历代唐朝皇帝的经验总结,可是现在却被时不凡一次性直接捅破了,让李世民意识到了这个令外之官有助于打压士族,有助于皇帝破格利用寒门人才。

“令外之官,很好,很不错!这个方法太好了,以后朕不妨用用!”李世民想道。(未完待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