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在好多人看来简直是疯了,那些个各地反军都快当皇上了,争着抢地盘呢,放着中原富庶之地不去打,却往关中跑,为啥?
为啥?只因一句话:谁坐八百里秦川谁得天下。
事实证明,李世民是对的。
李渊的大军向关中进发了,开局很顺利,先灭了隋朝精锐宋老生,却在河东城下碰了钉子。隋将屈突通把城池守得如密封一般,隋朝的增援部队也在火速开进,企图吃掉唐军,内外夹困下,大家有说撤兵回家的,有说继续猛攻的,一时间争得面红耳赤,连李渊本人也没了主意。轮到李世民发言,他又拿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看法。
吵什么吵?这有什么难的,咱绕开他不攻,改道走不就完了。
按照今天教育学的话说:这就叫跳跃性思维。
河东,这个让唐军吵翻天的难题,被李世民跳跃性地解决了。
数万唐军自梁山与龙门进入关中平原,仅留少量部队牵制河东守军。唐军穿过几路隋军的缝隙,竟这样兵不血刃地踏进了关中平原。无险可守的关中地区很快沦陷,进长安,李渊称帝,国号大唐,年号武德。富饶而易守难攻的关中平原,至此完全变成李家的根据地,也成为李渊争天下的最大本钱。彼时李唐,拥兵数十万,坐拥八百里秦川,雄视中原群豪,已然成为逐鹿天下的最强力量。
根据地打下来了,后面就该争天下了,先是陇右的薛举父子,李世民一上来就吃了亏,被薛举杀得大败。不久后薛举病逝,对手换成了儿子薛仁杲,病愈后的李世民再率重兵出击,双方对峙于浅水原,薛家军重兵齐集,士气高昂,数次交战都击败唐军。这样的强敌,怎么对付?
唐军上下倒是意见很多,种种进攻方略,说啥的都有,叽叽喳喳半天,李世民只说了两个字‐‐不打!
众将愣了,不打?那咱来干啥?
不打就不打吧,任你薛军如何挑衅,咱就是坚守不出,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李世民早就找到了对付他的最好办法‐‐粮食。
你不是实力强吗?我先拖住你,然后派小部队断你的运输线,拼战斗力我不如你,拼消耗你可不如我,等把你拖疲拖垮了,然后嘛……
然后就是决战,先派小部队出动,把薛军的精锐引到浅水原,再派重兵合围。薛军果然凶悍,饶是饿着肚子,又被拖了两月,却还是死战不退,计划中的围歼战打成了相持,激战一日,双方都死伤惨重。
眼看就要打成平手了,可别急,李世民还有后招呢。奇袭,李世民亲率2000精骑,突然打击薛军的侧翼,苦苦支撑的薛军终于崩溃了。大胜,全歼,薛仁杲长叹一声:投降。甘肃青海大地,尽落李唐手中。
薛仁杲服了,浅水原一战,非兵不利,战不善,实在是统帅的档次不一样。
还有不服的呢,不服就灭。决定李唐统一大业的洛阳会战打响了,李世民先败王世充,将王世充团团围困在洛阳城,看似中原尽在手中,可意外发生了,另一大豪强窦建德亲率大军支援王世充,兵锋也抵到唐军背后。彼时中原,真正能与李家争天下的只有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家,本想灭一个再灭一个,这下可好,两家全招来了,困于坚城,腹背受敌,这仗,怎么打?
有说撤兵的,有说继续攻洛阳的。可能退么?争天下的事,退一步就是退百步,要让窦王两家合伙了,还有李唐的活路么?可继续攻洛阳,攻下攻不下是一回事,窦建德杀过来,还不全给包饺子了?
李世民做出了第三种决定,也是决定大局的决定:留兵围洛阳,主力回虎牢关消灭窦建德。
虎牢关是窦建德救援王世充的必经之路,唐军大部队严防死守,终于阻击住窦建德部凶猛的攻击,接着双方转入了相持战,经过一个月的拉锯,窦建德部终于走上了薛仁杲的老路,士气低迷,急于速战,下面的事情就成了故技重演了,诱敌、合围、全歼,窦建德部军队的战斗力毕竟比薛仁杲差了档次,也用不着啥骑兵突袭,5万败兵当了俘虏。窦建德本人伤重后被生擒,之后王世充投降,两大最强悍的对手,竟全部经此一战败亡,虎牢关之战,一箭双雕,天下争霸大局,一战定鼎。
一句话,还是他境界高。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在虎牢关之战里的独创战法,之后数千年被无数名将有样学样,及至现代解放战争时期还屡试不爽,当然,它有了个更学术性的名字‐‐围点打援。
要是后世的宋太宗有这智慧,幽云十六州早拿下来了。
国家一统了,江山坐稳了,按照哲学的话说,次要矛盾转化成主要矛盾了,啥主要矛盾,争储。
虽然无数史家和评书对李世民的兄弟极尽嘲讽,可那和李世民争太子的俩哥们确非省油的灯。大哥建成,三弟元吉,都是战功赫赫的当世英雄,可建成和元吉别不服,就拿玄武门之变来说事,你们俩的争位招数,不过就是造谣加暗害,或是挖墙脚,再狠也逃不出常规政治斗争的路数,可李世民看得更远,费那劲干吗?打伏击,把你俩杀了,再逼宫,这不就行了,用你想不到却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复杂的事,这就是能耐。
他能赢,不是因为他正派,还因为用兵境界高,所以,不服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