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的父亲朱瞻基,同样对土木堡之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内方面,朱瞻基施行&ldo;仁政&rdo;,对诸多亲贵的违法行为特别是土地兼并行为颇多姑息,不但造成后来牵制明王朝精力的流民起义,更令朱元璋时代确立的&ldo;军屯&rdo;制大受破坏。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监察御史陈祚就曾奏报说:&ldo;辽东边地,军田被侵已达三成。&rdo;宣德六年,兵科给事中杨亮又揭发诸多亲贵&ldo;擅调边军为奴&rdo;的行为。宣德七年,河南巡抚李昌淇也上奏当地军屯土地&ldo;多被势家大户侵占,士兵无地却苦于赋役&rdo;的惨状。宣德八年,刑部右侍郎魏源揭发&ldo;宣府大同诸边地,将官侵占军屯日甚,以至兵户四散逃亡&rdo;。如此种种,明宣宗皆不了了之。&ldo;军屯&rdo;没有保证,军队战斗力当然被削弱。明宣宗的国防政策也非常保守,撤掉开平卫不说,还对众边将赋诗说&ldo;慎守只需师李牧,贪功何用学陈汤&rdo;。结果&ldo;李牧&rdo;没学来,防线却内缩严重。瓦剌也先杀太平、孛罗二首领,其族人多怨愤,数次到明廷哭诉,请求明王朝做主,杨士奇却说&ldo;夷狄相攻,乃中国之利&rdo;。明王朝最终袖手旁观,坐看了瓦剌的崛起。瓦剌正统十四年的南侵之祸,从此时就已注定。至于再说到土木堡之败的&ldo;祸首&rdo;王振,明朝宦官掌握批阅奏折大权的&ldo;司礼监&rdo;,恰是明宣宗在位时所设。
&ldo;历史遗留问题&rdo;讲完了,那么做为&ldo;当事人&rdo;的明英宗,以及被看做&ldo;罪魁祸首&rdo;的大公公王振,又该负多大的责任?且让我们从正统朝的朝局开始。
【二】
明英宗9岁登基后在位的正统朝,历来评价不高,个别历史学家还把它看做&ldo;明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rdo;。而因后人对王振的种种抨击,这14年更被许多人看作王振一手遮天,残害忠良,朝政糜烂的&ldo;黑暗时代&rdo;。要了解真相,还需看王振本人:王振,河北蔚县人,原是个不得志的教书先生,宣德年间主动报名入宫,进入&ldo;内书堂&rdo;,侍奉太子朱祁镇读书,凭&ldo;矬子拔将军&rdo;(宫里太监多不识字)的一身才学,很快被明宣宗任命为&ldo;东宫侍读&rdo;,深得尚是孩童的朱祁镇的敬重,平日对他的称呼都是&ldo;王先生&rdo;。朱祁镇即位后,王振被任命为&ldo;司礼监掌印太监&rdo;,正式成为宦官之首。但是在正统朝初期,他离&ldo;一手遮天&rdo;差很远。
朱祁镇即位时年仅9岁,朱瞻基临终前为他留下了5位大臣,分别是英国公张辅,礼部尚书胡滢,大学士杨荣、杨浦、杨士奇。而真正执掌&ldo;决定权&rdo;的,是明英宗的祖母张太皇太后。张太皇太后素称&ldo;贤德&rdo;,国家大事信赖&ldo;三杨&rdo;等文臣,且为朱祁镇每日安排&ldo;经宴&rdo;,即安排文臣每天给朱祁镇讲学,朱祁镇年幼贪玩,自然受不了。此时,王振一面时常组织内宫卫队操练检阅,各种军事表演让朱祁镇大饱眼福;一面又时常当着&ldo;三杨&rdo;的面劝解朱祁镇不要&ldo;玩物丧志&rdo;,令久历宦海的老臣杨士奇也感叹道&ldo;宦官中有此贤良,真乃幸事。&rdo;但&ldo;贤良&rdo;的王振却暗中排斥异己,任命自己的亲信纪广为禁军都督,掌握了禁军军权。张太皇太后闻讯,深感王振包藏祸心,杀心顿起。正统元年二月,张太皇太后当着朱祁镇以及5位&ldo;辅政大臣&rdo;的面,宣召王振觐见,当场历数王振诱引朱祁镇&ldo;不学好&rdo;的种种罪过,要&ldo;赐死&rdo;王振,吓得王振立刻瘫痪。生死时刻,曾称王振&ldo;贤良&rdo;的杨士奇带头求情,朱祁镇也下跪向祖母哭求,反复哀求下张太皇太后心软了,饶了王振的性命,但警告众大臣&ldo;以后不可令他干扰国政&rdo;。经此一吓,此后几年,王振分外收敛。
在这几年里,明王朝也进行了种种&ldo;善举&rdo;。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开始清查北方九边将士的&ldo;缺额&rdo;,增加宁夏地区的军力守备,次年又派刑部尚书魏源持&ldo;尚方宝剑&rdo;,清查宣府、大同两大军镇的军饷拖欠以及军屯侵占案件,斩杀十数名违纪军官,还委任名将杨洪镇守宣府,在通州等地设十三粮仓,储备军粮,停开湖广、河南等地的&ldo;银厂&rdo;,减轻当地百姓负担,调3万禁军在京城周边屯田。如此种种,皆是对永乐、宣德两代诸多失误的补救,对英宗被俘后的北京保卫战也起到重要作用。此外,正统三年,五年,六年,明王朝还因灾荒减免了山东、浙江、江西的赋税,正统七年更建立了由户部直接掌握的&ldo;太仓银库&rdo;,专门用以储备国家行政运作的&ldo;专款&rdo;,&ldo;皇室开支&rdo;与&ldo;政府开支&rdo;就此分开。此举被美国亚洲史专家罗斯墨菲赞叹为&ldo;皇室政治改革的创举&rdo;。同时还修订了朱元璋时期立下的&ldo;栓选法&rdo;,规定京城三品以上官员推举言官,四品以及侍从言官推举知县,一时间&ldo;正人汇进&rdo;。明王朝的国势,这段时期尚在蒸蒸日上时。
王振的势力也在这段时间&ldo;蒸蒸日上&rdo;,从张太皇太后面前捡了条命后,王振大为收敛,一度小心做人,张太皇太后对他仍旧颇为警惕,时常派人暗中监视他的不法行为,但得到的信息都是王振很&ldo;奉公守法&rdo;,从此也渐有好感。真正使张太皇太后转变对王振的印象,是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的&ldo;殴死驿丞案&rdo;。福建按察使廖谟因小事打死驿丞,死者是阁臣杨浦的乡里,廖谟是另一阁臣杨士奇的乡里,杨浦坚持&ldo;杀人偿命&rdo;,杨士奇却坚持死者&ldo;罪有应得&rdo;。两位辅政大臣在内阁当场反目,吵闹到张太皇太后处,都是股肱大臣,张太皇太后也颇感为难。王振借机建议说:偿命太重,不处理也不行,不如把廖谟降职。此言正中太皇太后下怀,深感王振办事&ldo;秉公无私&rdo;的张太皇太后从此对王振信任有加。此后,王振开始培养党羽,把马顺、郭敬、陈官、唐童相继安插在东厂、御马监等要害部门,其侄儿王山、王林则成为锦衣卫指挥使,大明两大&ldo;特务&rdo;组织皆在他掌握中。王振的专权也引起了&ldo;三杨&rdo;中最富智谋的杨荣的注意,他与杨士奇合议,相继将曹鼎、马愉等&ldo;门生&rdo;引入内阁,用以对抗王振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