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白骨
后山有累累白骨
王宝山和老妻一块把金子藏好。
他家里家当不少,王宝兴纵然因为新得到银钱而高兴,却不像其他人一般得意到忘记自己姓甚名谁。
王李氏偷偷与丈夫耳语:“幸亏大前年你去钱庄把银钱全给换成了金子,不然可真不好带。”
若带着银子上路,藏的再严实也会给人盯上,毕竟一千两银子加起来要有大几十斤重,着实太过显眼。
大前年他家本想跟一落魄的财主买地,人家说要收金子,王宝山不得已只好去钱庄把银子换成金子。
结果因为灾年的关系,地没有买成。
王李氏还抱怨说白花费了许多银子。
她的抱怨有许多讲究,钱庄重在牟利,若用白银换金子,中间需要交付额外的银钱,一千两银子不算少,王宝山为了兑成金子,还额外交付了不少银两。
谁成想竟便利了他们逃荒。
那些银子折换成金子之后只有差不多六斤(明代六斤,现代十斤),王宝山跟王李氏即使在大夏天也额外罩上层宽松的衣裳,就是为了藏好身上的金子。
当然,除却在自己身上藏金子,他们还将剩下的金子放进装粮食的袋子里,从而避免被别人偷盗去。
这回,夫妻俩照旧把新分来的金银放到装粮食的袋子里。
光他们身上可藏不了那么些。
王李氏:“不晓得二嫂家如何做。”
她觉得王宝兴家里地多,银钱肯定比自家更多,当时土匪把车队给一锅端掉,牛车上的放的粮食家当也被挑拣过,结果硬是没让人搜出银钱来。
其实,王李氏和王宝山着实想岔了。
王宝兴家银子还真不一定比他家多。
四十岁之前,王宝兴忙着读书科举,能够让土地的数量翻翻已经十分不容易,买完地之后,他家几乎不剩多少现钱。
后面王宝兴不再耗费银钱读书,同样因为拥有更多土地的缘故收获粮食随之增加,但那里面没有丰年,纵使能够卖上不少粮食,收获却没有众人想的那么多。
假若再给他几十年的经营时间,王宝兴说不准能攒上几千上万两家业,奈何灾荒来得太突然,他不过刚收回本而已,再加上给长子崇远在县城买了个三进的宅子,他手底下银钱着实不多。
王宝兴手底下统共六七百两银子,这还是加上刚从土匪窝里得来的一百二十两银子的结果。
二伯娘见到银钱之后喜笑颜开。
“手里总算有些银钱了,照我说,就不该买地买宅子,眼下咱们家的银钱说不准真不如老四家多。”
见到当家的不吭声,二伯娘又自顾自说:“老四两口子省吃俭用半辈子,恐怕能积累下不少银钱。早几年我还笑话他净攒银子不买地,肯定守不住家业,谁成想人家现在比我们富裕多了。”
老妻和弟媳之间的官司被王宝兴看在眼里,他觉得两个女人没事找事,净胡乱攀比。
“买地咋了?十几年下来照旧回本了,买宅子更是你兄嫂牵线,现在发甚么牢骚。”
王宝兴把金银藏好,然后自顾自出去巡视。
另一边,木槿也把分来的银子和铜钱交给王李氏。
她分来三锭金子和两锭银子,每锭都有十两重。
和后世一斤等于十两的换算单位不同,此时一斤等于十六两左右。
半斤等于八两,人们常说的“半斤八两”便来源于此。①
木槿不想被人发现空间的秘密,所以把占地方多的银子和铜钱拿出来,交给王李氏保管。
王李氏:“那娘先替你存着,等安顿下来再给你。”
王宝山和王李氏对外人和善,对儿女也疼爱有加,然而在银钱上,他们从不肯让儿女插手。
就连作为长子的崇文,也不晓得家里到底有多少银钱,他只能靠猜。
当初准备逃荒,崇文曾经试探过家里有多少银子,却被王李氏训斥一通。
王宝山和王李氏即使在行为上没有给儿女太多束缚,却仍旧保留传统的封建大家长作风,银子只能在他们手里攥着,手里的银子代表他们作为当家人的权威,如果想分家,那只能等老两口死去才能提。
所以,木槿识趣地没有再提旁的事,反而去旁边端来一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