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雪融化之后,土地会是什么样子呢?无疑冰冻层深达五、六尺,那已不是松软的土壤,而是像花岗石一般坚硬了。犁铧怎么能豁开呢?
时间不得不推迟,至5月下旬再开始耕种。太阳仿佛丧失了热力,积雪融化得非常缓慢,而在本郡的山区,要到6月份雪才能化完。
农户都普遍决定放弃粮食作物,只栽种马铃薯。凯尔文农场这样做,罗金汉庄园的其他农场也一样。这种措施不仅在凯里郡,而且扩展到西爱尔兰各郡,芒斯特省也像康诺特和阿尔斯特省。只有伦斯特省大地的冰冻化得快,播种还可望有收成。
这样一来,佃户遭到重创之后,不得不拼命修整土地,争取给蔬菜生产创造好条件。在凯尔文农场,马丁先生父子缺少牲口,耕地十分艰巨。只有一匹马和一头驴配套,可以用来拉犁,磙子和平耙。不过,他们一天干12个小时,经过数日把活儿抢出来。终于栽种了30英亩马铃薯,却又担心冬季来得早而前功尽丧。
可是,爱尔兰多山地的各郡,又闹了同一种灾害。6月末,烈日炎炎,融化山坡大片积雪。芒斯特省溪流密布,也许比其他省份受害大,就拿凯里郡来说,山洪爆发酿成灾害。许多河流泛滥成灾,大片地区被淹,多少房屋被激流冲毁,使居民无家可归。洪水突然袭来。这些可怜的人徒然等待救援。牲畜几乎全被淹死,庄稼也毁掉了,千辛万苦的劳动,全部付之东流!
在凯里郡,罗金汉庄园一部分土地被卡申河水淹没。农场方圆两三英里一片汪洋,变成湖泊,这种状况持续了半个月;洪水汹涌,冲走连根拔起的树木、板棚的残骸、邻居的屋顶,大水破坏的各种漂流物,还有牲畜尸体:农民损失了数百头牲畜。
洪水一直漫延到凯尔文农场,仓房和牲口棚,几乎冲毁。尽管极力抢救,也只保住几头猪,其余牲畜都被冲走了,住房虽然没有掀起来,但也不同程度地损坏,因为大水涨到房基才停止,而且一整夜滚滚洪流威胁房屋。
总之,给这地方的最后一击,最可怕的灾难,就是这里栽种马铃薯的河谷地完全冲毁了。
马克卡蒂一家站在门口,从未面临如此巨大的苦难,前途从未如此凄惨。面临的困境无法摆脱这些不幸的人生已成问题。有人若是要求马丁先生向国家付锐,向地主付租,他怎么回答呢?
佃农的负担的确很重,佃农接待收税官也好,接待收租人也罢,总是眼看着自己的辛苦钱大部分进入他们的腰包。如果说地主要付30万英镑地产税,60万英镑的济贫捐的话,那么农民落到个人头上的租税更是不堪其负,要缴纳修路费、过桥费、警察费、司法费、监狱费、还要服劳役,总额高达一百万英镑,这还仅仅指爱尔兰而言。
缴纳苛捐杂税,如果收成好,一年还有点余富,也就是说好年景的时候,佃农已经负担很重了,还得留下钱交地租。如果土地贫瘠冬季气候恶劣,夏天又发大水,整个地区遭灾;那么半空就要升起收回土地和饥饿的幽灵,佃农怎么办呢?收租的还照样按时来收租,收租人一过,最后的节余一扫而光……这就是马丁&iddot;马克卡蒂所遭遇的境况。
小把戏来到这里头一段时间所度过的欢乐时刻,如今安在呢?现在没活儿干了,大家不再劳动,一家人忧心忡忡,围着眼看着要垮掉的老祖母。
况且,这场大灾大难,毁掉了本郡的大部分地区。因此,从1881年初冬各地就爆发了&ldo;抵制运动&rdo;,也就是激烈的农业罢工,以便阻止土地出租或耕种‐‐毫无成效的办法,只会同时导致佃农和地主破产。通过这种方式,爱尔兰并不能摆脱封建制度的压榨,土地也不能在公平的条件下归还给佃农,同样,也不能废除地主所有制的有害规定!
然而,受贫困打击的那些乡,骚乱愈演愈厉。凯里郡首当其冲,多种集会甚嚣尘上,要求自治的鼓动分子明火执仗,高举土地同盟会的旗帜走遍全郡。去年,巴涅尔先生受到三个选区的拥护。
马道克不顾妻子的和母亲的极大担心,毫不犹豫地全力投入这场运动,他顶着风寒,饿着肚子,什么也阻挡不住,从一个村镇跑到另一个村镇,大力宣传,以便让佃农达到共识,一致拒绝交地租,在撤销租类后阻止土地出租,马丁先生和西姆拉也拉不住他;况且,他们本人,又何尝不同意他的观点呢?原因很明显,他们辛劳的结果,还是一贫如洗,眼看被赶出全家经营多久的凯尔文农场。
===============================================================================
本作品来源于网络由收集整理并提供免费下载仅做文学交流之用请在下载浏览后自觉删除
如需要更多文学作品请访问特别为手机和pda用户提供读物
===============================================================================
这期间,当局知道在大灾之年,农民很容易起来闹事,就采取了防范措施。总督急忙下令,防备民族主义分子可能组织的暴动。&ldo;山区保安队&rdo;在乡村巡逻,任务就是协助执达吏及其助手,必要的话,还要强行驱散集会,逮捕爱尔兰警察署列入黑名单的狂热分子。显而易见,马道克此刻没有被捕,那也不要多久就得加入被捕者之列。爱尔兰驻扎‐‐这个词很恰当‐‐三万名士兵,人民怎么对付得了这种制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