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幕恰好被入账的桓石秀看到。
桓刺使诧异的挑了下眉,拱手行礼之后,好奇问道:“陛下可是有烦心事?”
“确有。”桓容没有否认,却不打算详叙,而是铺开舆图,指着图上长安的位置,道,“阿兄,长安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城内将兵能征善战,且有数万青壮可以征召。如要强-攻,死伤定然不小。”
谈起攻城,桓石秀立刻严肃起来。
“陛下所言甚是,要下此城,需得从长计议。”
贾秉请见时,桓容和桓石秀正就攻城之策展开商议。依照桓石秀的意见,最好先发起一次强袭,摸一摸长安的底。
“臣得消息,秦有重兵驻于边境。为防中途生变,攻城之战需得谨慎,却也要速战速决。”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困难异常。
此时的长安不比建康,却也有几十万人口。单凭人命去拼,实是下策。
最好的办法就是坚兵顿城,围而不攻,等到城内粮食耗尽,人心不稳乃至生出混乱,汉军趁势进兵,城池轻易可下。
此计固然好,要担的风险委实不小。
秦玚秦玖驻兵边境,此前是秦兵短板,如今变成悬在汉军头顶的一把刀。
拖得时间长了,边州的秦军大举南下,汉军很可能腹背受敌,之前的战果都将化为虚无,北伐之战功亏一篑。
纵然不败,同秦军硬碰硬,之前担忧的事一样会发生。
两军实力大损,都需时间恢复。
被赶到漠北的高车、乌孙瞅准时机,恐将再次南下。西域胡、三韩和西南夷狄都会蠢蠢欲动。驻守地方的刺使和将领再有野心之辈,南北统一终将成为泡影,两个汉家政权怕也会分崩离析。
这并非是危言耸听。
历史上,苻坚就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
虽然彼此情况有很大不同,可谁能够保证,最坏的情况一定不会发生?
桓容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桓石秀一时陷入沉默。
贾秉沉吟片刻,脸上不见忧色,而是微微一笑,道:“陛下莫非忘了,石刺使的兄弟正在长安。”
听闻此言,桓容不禁一愣。
“秉之是说石勉?”据他所知,石勉正在并州,并未至长安。
冀州刺使之所以开城投降,除了青、并两州刺使合兵包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石勉带去桓容赐给的印章,当面进行游说。
“非是石勉。”贾秉摇摇头,“是石励。”
石勉是石劭的庶弟,随他一同逃至南地。其本名石勖,后为行走北地方便,避免被人猜疑,化名为石勉。
贾秉口中的石励是两人的族兄,当年一起北逃,不想在途中分散。石劭、石勉随流民逃至盐渎,石励则带着家人流落到魏兴。
只能说,是金子到哪里都能发光。
论起生财之能,石励不比石劭,却也是人中翘楚。
在桓容登基之前,石励就聚集起一批小商人,行走在两国边界。
这些人多为流民出身,从北至南,九死一生,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遇上盗匪,绝没有交钱免灾的念头,百分百的抄起刀子就上,有几次甚至将贼寇杀尽,一举端了贼窝。
凭着一股不要命的狠劲,石励的商队渐渐打出了名声,成为一支规模不大,却少有贼寇敢惹的“匪-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