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必须要打的仗,越短越好;它能抓紧越多的时间来武装自己,它的介入能使局势发生变化和使战争结束的机会就越多。介入,只有站在德国的一边,这不但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政策上的完全改变,而且也太危险了:因为,假如在西线继续进行围城战,而英法两国却不做任何事来帮助意大利,那么它就要落到波兰那样的下场。事实上,畏惧德国的心理,在墨索里尼的考虑中显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即使如此,这位最不现实的&ldo;现实主义者&rdo;,仍然继续不很认真地考虑着在地中海或巴尔干进行一场&ldo;并行&rdo;的战争,就象1937年11月间当英法忙于同意大利交战时,希特勒提议占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代克一样。
苏联入侵波兰,使意大利的处境更加复杂。在官方的鼓励下,作了一些努力(例如在博塔伊的《法西斯评论》中),把纳粹主义、法西斯主义和苏联的共产主义看作几种殊途同归的思想体系,或是把苏维埃主义叫做&ldo;斯拉夫式的法西斯主义&rdo;,但是,法西斯的统治集团,一旦同214公众的舆论协调一致以后,就坚决地倾向于反共。此外, 俄国进军东欧,威胁了意大利在多瑙河和巴尔干的势力范围,而德国采取的对策,则可能证明是把毛病越医越糟。一个持久的德苏协约,将不会有助于使德意轴心在德国得人心,相反,却可能贬低这个轴心在纳粹党眼中的价值,结果会使意大利再度成为欧洲的&ldo;单干户&rdo;。
其他一些更加出于个人的考虑,也对墨索里尼的心理起了影响。他过去经常鼓励意大利人挺而走险,1937年9月,他在五月广场曾向德国的民众保证,法西斯主义将同其盟友并肩进军,战斗到底,他在不久以前还引用过但丁在蔑视那些罚入地狱的人们时所说的话,认为这些人由于摒弃了采取行动的机会而&ldo;adiospiacentiedaeicisui&rdo;,然而这时却被迫断然拒绝介入,袖手旁观, 让希特勒去独力作战,这样,自己究竟算在扮演什么角色呢?使他更加痛苦的是,他不久就发现,尽管希特勒几次作了声明,德国人仍在指责意大利背信弃义地背弃盟友, 而且还不是第一次叛离了。齐亚诺描述,墨索里尼被德国人取得的胜利涕深地震动了,对德国时而不满,时而怀疑,他渴望自己在东南方进行冒险;他一会儿准备宣布中立,一会儿又准备同希特勒讨论介入的事。齐亚诺说,墨索里尼的特点是,每逢他觉得自己面临僵局,或者需要在两种祸害中作出选择时,他就要发泄一通好战的情绪,不过,甚至在这种场合,齐亚诺可能也有些言过其实。齐亚诺自称,他曾希望发生一场长期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意大利将隔几年再介入,也许站在盟国的一边介入,以反对德国和俄国,这使人们有时得到这样的印象,认为他之所以在《日记》中记下上述内容,是由于他希望,如果发生这样一场战争,他已早有准备,好用这些内容来证明他自己是正确的,并取悦于人。
第二节内政
(一)政治和军事
在宣告不交战的时候,是非常强调以下各点的:强调意大利的行动自由;强调它决心只考虑自身的利益;强调在对德国承担的义务方面是问心无愧的;强调它为防止战争和在公正地修订凡尔赛和约的基础上达成一项和约所作的努力;以及强调它在稳定地中海和巴尔干的局势方面所起的影响。墨索里尼在9月23日向波伦亚的法215西斯党高级干部讲话时,宣称意大利将武装自己,准备应付任何挑战,并将支持任何恢复和平的努力;宣称与此同时他的同胞必须沉默、警惕、勤勉,并要克制,不要在船的航向问题上与领航员纠缠。虽然,他在9月30日向热那亚的法西斯党高级干部发表的一篇&ldo;非正式&rdo;讲话中,反复地谈到意大利在地中海&ldo;受监禁&rdo;的情况和战争的可能性,然而他坚决主张,意大利需要经过长期的准备才能打仗。
大多数意大利人都以极其宽慰的心情接受了不交战的方针,并十分希望能够立刻得到繁荣和持久的和平。可是,政治形势却使墨索里尼有些担心。不久以前的紧急情况,尤其是部分的动员,已使一般民众中普遍流露出惊恐和不满情绪,尽管这种情绪只是暂时很剧烈,同时,对于法西斯党内的亲德派别,仍然需要加以约束,遏制其强行加快介入故争的步伐。据说,法西斯党的书记阿基莱?斯塔拉切、陆军部副大臣阿尔贝尔托帕里亚尼将军、大众文化部大臣迪诺?阿尔菲那里,在9月3日或9月3日以后不久,确实企图迫使这位领袖反对齐亚诺。因此, 在秋天,当墨索里尼象以往一样痛斥谩骂&ldo;反法西斯主义的犹太的、共济会的、媚外的残余&rdo;时,却把政府的控制稍微放松了一些,同时也准备好,一俟发生紧急情况,就重新再加紧控制。
10月31日的&ldo;换防&rdo;,是意大利内阁在1935年1月以后第一次普遍的改组,使即将离任的大臣中有六人蝉联原职,即:齐亚诺(外交);保罗?塔翁?迪?雷韦尔(财政);多梅尼科?卡瓦尼亚里(海军);迪诺?格朗迪(司法);朱泽培?博塔伊(教育)。其他的人中间,帕里亚尼将军和空军副大臣朱泽培?瓦莱将军,由乌巴尔多?索杜将军和弗朗切斯科?普里科洛将军接替;阿尔菲那里(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