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户在东京国际军事法庭上说,他们曾经讨论过采取这样的措施,但是,美国11月26日的答复促使他们放弃这个计划。木户认为,当时如真的作了这样的尝试, 日本国内可能发生内战。木户所处的地位,使他能看到这一点。御前会议决定12月8日为发动战争的日期。
东京这时向驻在国外的日本军事当局和外交当局不断发出命令,指示它们在即将来临的战争中应起什么样的作用。
与此同时,为了帮助野村和来栖仍然装出一副要与华盛顿继续进行谈判的样子,东乡于11月29日曾通知他们作出最后的尝试去劝说美国重新考虑其态度。即使华盛顿没有从截获的日本电报中了解日本政府的政策,东条为庆祝反共产国际公约签订周年所发表的那篇公开的好战演说本身,也足以败露东乡的意图。两位日本使节通过太平洋海底电缆同日本外务省美洲司司长山本熊一通话时,对这篇演说提出了规劝。由于这篇演说696的发表,罗斯福中止了他在温泉的短期休假。野村奉东京之命把这篇演说以及在日本公开发表的其他好战声明的意义尽量加以缩小,并为日本在印度支那的军事行动进行辩解。
这两位使节仍然规劝东京采取克制态度。12月1日,他们向东京建议,或许仍有可能安排近卫同美国副总统亨利?华莱士会谈或者同罗斯福的朋友和心腹哈里?霍普金斯会谈。12月2日,他们同韦尔斯会晤,据他们说,韦尔斯讲,&ldo;鉴于美国的国内情况,美国必须阐明自己的立场,因此提出了〔11月〕26日的建议。&rdo;他们两人把这句话当作一种暗示,表明美国以后或许会改变一些立场。可是,他们对缓和抱有的一线希望很快就化为泡影,因为,12月6日,东乡向他们发出了一份冗长而又充满仇恨的电报,作为日本对美国11月26日的建议的答复。
这份电报开头说,&ldo;确保东亚安定,促进世界和平,从而使一切国家能在这个世界上各得其所,是日本政府永远不变的政策。&rdo;自从中国事件发生以来,&ldo;由于中国方面未能领会日本的真正意图&rdo;,日本政府一直在为恢复和平而努力并设法不让战争扩大。为此,日本政府缔结了三国公约。日本政府的复文接着指控美国和英国&ldo;不择手段支持重庆政府&rdo;,并干涉日本&ldo;在安定亚洲方面所作的建设性努力&rdo;。美英对日本在印度支那的行动蓄意进行曲解,并同日本断绝经济关系。&ldo;这些国家在公然采取这种敌视态度的同时,还加强了备战工作,完成了对日本的包围,造成了威胁日本帝国存在的局面。&rdo;照会然后扼要地重申了近卫希望同罗斯福会晤的建议,以及日本新近提出的一些建议,其中并引用了11月20日提出的建议b。照会说,在整个谈判过程中,日本一直抱着&ldo;公697正而节制的态度&rdo;,并且&ldo;不管有多大困难,作了一切可能的让步&rdo;,然而,美国政府却从未表现出一点点和解精神。
日本政府特别谈到了美国11月26日的备忘录,声称,要想美国立刻采纳其原则,那是&ldo;空想&rdo;。&ldo;只有通过认清实际形势,彼此谅解对方的立场,从而找到一个能为双方共同接受的准则&rdo;,才能实现和平。日本政府推测,美国建议的第二部分第九点的用意,是&ldo;想在美国参加欧洲战争时,阻止日本履行三国公约的义务;对此,日本政府不能同意&rdo;。美国一方面正在设法稳定太平洋地区从而巩同它的后方,一方面又以自卫的名义准备对正在努力建设欧洲新秩序的德国和意大利发动进攻。再者,美国政府固然反对用武力来解决国际争端,但是,它却正在采用经济压力,这种手段应当受到谴责,因为它&ldo;有时比军事压力更为残忍&rdo;。东京接着又断言,&ldo;历史事实证明,在过去几百年或者更长的时期内,东亚一些国家一直被迫遵循英美帝国主义剥削政策控制下的现状,一直在为这两个国家的繁荣而牺牲自己&rdo;。美国提出的关于印度支那的建议(第二部分第二点),被诬蔑为&ldo;如同九国公约组织那样一种体系&rdo;的扩大,而九国公约组织乃是&ldo;造成现时东亚困境的主要因素&rdo;。美国提出的关于中国问题的一些要求,&ldo;例如全部撤军或者在国际贸易方面无条件应用一视同仁的原则,忽视了中国的实际情况&rdo;,而且是&ldo;蓄意破坏日本作为远东的稳定因素的地位&rdo;。特别是美国要求日本只能承认重庆政府这一点,&ldo;破坏了当前谈判的根本基础&rdo;。美国备忘录中有几点‐‐取消冻结限制、缔结贸易协定、稳定日元与美元之间的兑换率和取消在中国的治外法权‐‐是能够接受的。但是,总的说来,这个备忘录&ldo;忽视了日本在中国事件四年期间作出的牺牲,威胁着日本帝国本身的存在,败坏了它的荣誉与威望&rdo;。因此,日本不能同意把这个备忘录作为谈判的基础。
日本的答复接着说,日本政府曾建议,在同美国签订协定的同时,日本也应同英国和其他有利害关系的国家698签订协定。但是,&ldo;由于美国政府是在同英国、澳大利亚、荷兰和重庆经常进行磋商的情况下提出11月26日的建议的,推测起来,它在中国问题上是迎合了〔原文如此〕重庆政权的愿望,因此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这些国家都同美国一致,忽视了日本的立场。&rdo;接下来是这样一段预兆不祥的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