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看出这是给那些不听话的民主党人一个警告,可是总统的行动暂且到此为止。他探讨向题,照例是几方面同时并进,既考虑新法案,又在展望即将举行的中期选举的形势,权衡可供选择的外交政策,注视正在举行的罢工,还在暗地寻思预算问题,因为他首次竞选就许愿说过要平衡预算的。直到此刻,平衡预算还是不可能,可是如有可能,他就想办到。今年似乎是有指望的。年初《时代》周刊就报道过,&ldo;上星期,大萧条已成往事,繁荣征兆到处欣然可见&rdo;。现在财政部长又不断上报,说国库节余不多,却在逐渐增加。不错,工程兴办署经济专家利昂&iddot;亨德森又在担心物价上涨,他送来个顾虑重重的备忘录,担心工商业又要倒闭。罗斯福读过这份备忘录,可是他答应过平衡预算,不想食言。在最高法院问题发生争议时,他对副总统加纳提出过保证说:&ldo;1938财政年度务要收支平衡,我已经说过五十遍了。要是你认为有必要,我就再说一遍甚至五十遍也行。&rdo;
可是平衡预算这个药方,胡佛不能用,罗斯福同样也不能用。股票又暴跌了。总统想说情况&ldo;基本上好&rdo;,‐‐他真的这样看‐‐可是想起他的前任胡佛也说过这话,就没开口。可是说与不说都一样,到10月19日即&ldo;黑星期二&rdo;,股票抛售一批接一批冲击着市场,行情报单比市场交易落后二十五分钟,而且新的抛售还源源而来,赶办不及,说明价格还要下降。此后整个冬季,都不时叫人想起1929到1930年的痛苦经历。
人们互相埋怨:纽约股票交易所怪证券和交易所委员会,委员会又怪交易所:工商界责怪政府丧失信心,新政派则背地嘀咕,说什么&ldo;资本家罢资&rdo;。没有疑问,那年发生的罢工,涉及一百九十五万工人,未免在经济上留下创伤。对于总统和整个国家,这一年本已不是什么好光景,如今又来个所谓&ldo;衰退&rdo;,情景就更加暗谈。这次股票暴跌,其实比1929年股票市场大崩溃后最初几个月还要厉害。到了1938年春,那在1933年以后找到工作的五百万人又陷于失业,全国百分之十四的人口只能靠救济过活。
平衡预算的想法,罗斯福不想放弃,可是他跟胡佛不一样,成百万群众的匮乏比曼彻斯特派的经济理论【即古典派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等的理论。‐‐译者】更能使得他动心。况且这已经不是1930年,民主党内高谈凯恩斯学说的与日俱增,亨德森和总统的儿子詹姆斯也在其内。罗斯福没读过凯恩斯的著作(同样的知识,如果他跟人谈一下就能得到,他是决不去读书的),1938年2月1日凯恩斯远从英国寄来长信,劝他实行大量的赤字开支,他也并不以为然。(凯恩斯说,&ldo;三年前晋谒,承惠予接见,现不揣冒昧,略陈管见如下。&rdo;)大量赤字开支是办不到的。有些目标,在学院中看来尽管令人神往,在政治上却是达不到的空想。不过,有限的赤字罗斯福倒是试过,而且行得通。1934、1935这两年,就是凭着这个方法使得局面好转,银根松动,推着股票指数也上升了。白宫的顾问既然推荐凯恩斯的对策,经济衰退又逐月加深,罗斯福只好屈从。4月2日,他由温泉乘火车回华盛顿,途中进午餐时对哈里&iddot;惠普金斯和全国青年总署署长安德鲁&iddot;威廉斯表示,决定放弃平衡预算的打算。十二天后,他发表炉边谈话,对全国说明,他计划要求国会拨款三十亿元增办公共工程、救济事业、防洪设施和兴建房屋。6月间股票市场又重新活跃,八个月后,道&iddot;琼斯的股票指数就由99激增至158。虽然好日子还没到来,好一点的日子已经在望了。
※※※
虽则情况好转,批评总统的人并不以为有什么了不起。叫嚷最厉害的那些人,早已不再认其探讨当前情况,却只管闭起眼睛专事诋毁总统。发表4月份要求拨款的炉边谈话后一周,总统对这些人士嘲弄了一番。他抨击大企业,说他们操纵&ldo;别人的钱财、别人的劳动、别人的生活&rdo;。果然这帮人唾沫四溅,立即上钩,活象巴甫洛夫那群狗一样。凯恩斯认为这样招惹对方未免孩子气。在2月1日来信中,他已经对总统就资本家的心理状态提出看法。他说,企业家不是张牙舞爪的野兽,&ldo;虽说豢养不当,也未经驯服,但他们本性还是属于家畜一类。&rdo;
凯恩斯这项劝告,罗斯福收到后连信也未回。让这个英国人坚持己见去;罗斯福自己才是熟谙舆论的头号里手,他才不打算向死敌伸出橄榄枝呢!而且不管怎么说,总统同美国企业界的争吵已经势成水火,和解无望了。双方都话说得太多,白眼相向太久,咒骂太凶了,怨毒太深了。
威拉德&iddot;基普林格是那时畅销企业界的每周新闻筒报的编者,他后来说,自1934年3月1日起,富豪们就对政府产生反感了。到了9月,《时代》周刊发现,&ldo;企业界对新政私下冷嘲热讽、百般指摘,几乎成了每天的例行公事&rdo;,可是总统人望太高,还不敢公开攻击他,更不要说诋毁他的家属了。
有产阶级这时既已从1933年初的恐慌中脱出身来,他们发现罗斯福所谓&ldo;复兴&rdo;原来并非要回复&ldo;新时代&rdo;的繁荣,于是反感更甚。罗斯福要改变局面,可是尽管他出身于资产阶级学校,来往于上层社会,他要变革的却不会有利于有钱的人,而要造福于受压迫者。企业界一致认为,罗斯福老是谈论什么&ldo;被遗忘的人&rdo;,这只有助长社会动乱。于是,《美国新闻》由戴维&iddot;劳伦斯署名,《纽约先驱论坛报》由马克&iddot;沙利文署名、《巴尔的摩太阳报》由弗兰克&iddot;k肯特署名,先后开辟专栏载文抨击新政。《星期六晚邮报》更是专门容纳一批作者,大叫今不如昔。《晚邮报》有个主笔愤愤然写道,&ldo;说什么美国企业界领导失算,其实不如说全世界都失算了。&rdo;这个刊物还发表文章为雇用童工极力辩护,硬说&ldo;对美国孩子进行发家致富的启蒙教育,最好的办法是从小让他千活。&rdo;后来卡特&iddot;格拉斯也议论新政派说&ldo;托马斯&iddot;杰斐逊【托马斯&iddot;杰斐逊(1743-1826年),曾任美国总统(1801-1809年),是《独立宣言》的起草者。‐‐译者】是不会理睬这帮子人的!&rdo;由之可见,反对罗斯福,是个阶级路线问题,不是什么党派之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