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光荣与梦想刘思齐演员 > 第325章(第1页)

第325章(第1页)

尽管杜勒斯口若悬河,五十年代亲苏政府被推翻的只有美国后院的一个小国,那就是危地马拉。这是否是个成就,也还是个问题,因为它播下了种子,使后来拉丁美洲发生种种挫折。但是杜勒斯宗教式热情中的最令人不安的一点,就是他有意识地煽动东欧国家的人民。他许下诺言,要把那里俄国的暴虐统治&ldo;推回去&rdo;。1953年7月17日,他在内阁会议上以极其喜悦的心情说,三天以前,法国的乔治&iddot;皮杜尔和英国的索尔兹伯里候爵同他一起,对东欧人民的&ldo;真正自由&rdo;表示关心。他说,这是&ldo;就我所知,伦敦和巴黎第一次愿意接受这条原则。&rdo;

休斯在这次会议的笔记中愤怒写道,&ldo;难道他真的相信,语言真的可以解放人民、解放任何人吗?&rdo;但杜勒斯本人相信与否倒没那么重要,重要的倒是从什切青市到的里雅斯特市那些听他讲话的人民,都轻信他的话了。他没有说明美国帮助他们解放的决心,只限于采取&ldo;一切和平手段&rdo;‐‐这个限制是艾森豪威尔总是小心翼翼,不会忘记提出的‐‐这就带来悲剧性的后果。东德的城市爆发了罢工,纵火和暴动。在苏军坦克把三万东柏林人发动的暴乱镇压下来以后,艾克向报界强调,美国不准备对东欧进行实际干预。但是到了11月末,杜勒斯在煽动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的骚乱了,因为他宣布美国不会承认俄国对这些国家的合并从而&ldo;确定了他们的被奴役地位&rdo;。

幸而杜勒斯经常不在首都,这使那些爱用较低调子进行外交的人感到松一口气。实际上他在到处旅行,象兜售人寿保险单一样,建议各国和美国结成联盟,作为对付侵略的保证,把美国的军事力量作为钢筋,将非共产主义国家紧密连结起来。除了北大西洋条约组织而外,又加上重组起来的美洲国家组织(oas),东南亚条约组织(seato)。然后又在中东,签定巴格达条约,后来又发展为中央条约组织(cento)。美国没有参加,但对它大力支持。他和包围共产党国家的国家所签订的条约,每年又都加上新条款。到了后来,美国一共对八个安全条约承担责任,要保卫四十二个国家。沃尔特&iddot;李普曼在《纽约先驱论坛报》写道,&ldo;杜勒斯表明他不是个谨慎的、精打细算的外交家,而是一个赌徒,随便把我国的血汗、财富和荣誉拿来向外国开支票,比任何一个国务卿想充阔的还要阔绰得多。&rdo;

尽管在杜勒斯生前,没有哪些国家要他把支票兑现,但假如有这样要求的话,那么要负责兑现这些支票的人们倒是非常担心。有很多在国会各委员会里作证的人,都惊惶地表示,一方面美国承担的军事义务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它又在削弱自己的实力。作为一个将军,艾森豪威尔对五角大楼并不太尊重。他有一次将空军的预算削减了五十亿元,得罪了霍伊特&iddot;范登堡将军。在福摩萨出现一次周期性的紧张时,他又发出一个指示,将部队从三百二十万减为二百八十五万。他能这样做,只是因为他是个五星上将的总统。他对对方提出来的战略考虑,都说是在核时代并不实际,加以拒绝。有一次在白宫开会讨论进一步削弱部队数量时,他说&ldo;如果你冷静地从逻辑上考虑问题,那么在地面部队身上花钱,还不如建筑公路有利,因为这样做,在敌人进攻时有利于大城市疏散人口。&rdo;

总统知道他想达到什么目的,而已成为内阁里强有力人物乔治&iddot;汉弗莱又支持他。他们的目的是要纳税人减轻负担,并认为这是正确的办法。谢尔曼&iddot;亚当斯写道:&ldo;这个&lso;新姿态&rso;和它的以核报复为基础的规划,显然是艾森豪威尔命令把地面部队减少的原因。&rdo;艾克是总司令;承担责任的是他。为了排除思想混乱,他指示五角大楼制订计划时,要假设美国将以核武器来进行任何未来战争。国会里的民主党人提出意见,认为美国受了哄骗,陷入了一种虚假的安全感里去,而总统这样搞,则是有其政治日的。是的,确有一部分是政治目的。政府提出的一个更为虚伪的诺言,就是&ldo;每块钱都要花得更值得,&rdo;战略上单一武器论对那些寻求简单答案的人亦确实具有吸引力。很显然,美国并不准备发动征服别人的战争。所以他们说,国防部顾名思义,就应只是搞防御。他们只要求美国不受侵略,大规模报复的威胁,目的就是保证美国不受侵略。

当然,他们的理论是达不到这样的目的的。而且在总统和国务卿各走各的路的情况下,也没有可能达到目的。一方面政府的外交政策慷慨异常,而它的军事支出则吝啬小气,这是个矛盾。但这点很少受到观察家的注意,这真使人奇怪。在两次大战之间,历届总统们努力避免卷进国外事务的时候,报复政策可能是有效威慑力量。但是美国已不再是这样的国家了。&ldo;英国式和平&rdo;己由&ldo;美国式和平&rdo;所接替。过去英国要派遣炮舰巡逻的地方,现在则由美国派出杜勒斯和他的圆珠笔。超级大国要有多种的威慑力量,才能保持和平。正是因为这点,那种所谓&ldo;每块钱都要花得值得&rdo;‐‐似乎世界政治只是象7月4日庆祝国庆那样‐‐实在是不切实际的空话。

年青的亨利&iddot;基辛格看到了这一点。他在1954年取得哲学博士学位担任哈佛大学政治系教职以后,就写了《核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对美国的世界地位进行了逻辑严谨的分析。他的结论是:大规模报复是一种谬论:由于政府进行有限度战争的能力大大削弱,并且除了核弹就别无其他武器,每一次外交上发生分歧有诉诸武力的危险时候,就要把国家的安全作为赌注。迪安&iddot;艾奇逊也看出了矛盾。他在杂志写了一篇文章,对政府所谓大规模报复使美国取得&ldo;主动权&rdo;进行分析,认为这种谈话是荒谬的。他说,大规模报复只是别人采取主动权的反应。理查德&iddot;罗维尔对矛盾看得更清楚,他在1954年4月8日的《华盛顿来信》一文中预料,&ldo;在印度支那,原子弹和弓箭一样无用,一旦那里出现最糟糕的情况,就只能把地面部队恢复到原来的实力,接着还要扩大。&rdo;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