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种日子确实已经过去了。日趋富裕的迹象,随处可见。造成这种繁荣的原因很多:自然资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性政治变化、人口情况、西欧经济的改观,以及美国人的勤奋任事。美国生产着全世界商品的一半。大战结束后,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到七十年代初期又翻了一番)。美国在海外的投资从一百二十亿美元增加到八百亿美元。单是通用汽车公司一家的预算就达到了波兰全国预算的规模。
凡此种种,其结果是美国生活水平提高到了世界其他地方难以理解的程度。近于百分之六十的家庭自报工资收入属于中产阶级。仅从四十年代后期起,平均家庭收入已由三千零八十三美元提高到了五千六百五十七美元;即使按照货币贬值率加以换算,仍然增长百分之四十八。用阿道夫&iddot;伯利的说法,美国那时是处于&ldo;奔驰的资本主义&rdo;的阵痛之中。无产阶级正在被改造。普通的双职工驾驶着昂贵的新汽车,认购股票。1954年5月份《幸福》杂志提出,该是&ldo;改变美国中产阶级消费者的旧形象的时候了。他不是,并且多年来已经不是小房产主或杂货店老板了。如果要找它的典型人物,最合适的或许就是底特律的车工了。&rdo;
大萧条时期幸存的人,才一领略新繁荣的滋味,就又变得不合时宜了。须知经济繁荣曾是此辈青年时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他的理财本能是怯懦保守的;如果他能积蓄一百元,他就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可是节俭已经突然变得不时兴了。战后成年的美国人,对于拮据岁月素无体会,往往把到手的每一分钱,连同今后很长时期也挣不到的收入全数花光了事。&ldo;大手大脚&rdo;成了恭维人的话。这些挥霍的人象1929年股票市场的投机者一徉,依靠赊欠过日子,并且尽量少预付,多购买;所不同的是,他们买进的是消费品,而不是证券。对于他们来说,生活的基础就是分期付款购货计划。1952至1956年间,美国消费者债务从二百七十四亿美元增长到四百二十五亿美元,即百分之五十五。分期付款的赊欠增加了百分之六十三,而购买汽车的欠款几乎增加百分之百。虽然几年很繁荣,个人可以使用的收入却仅仅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一。新一代的美国人把自己抵押给了未来,却还显然过得挺美。他们掉以轻心地谈论&ldo;债务整顿&rdo;和周转性信贷计划。这时应运而生了一种新的职业,所谓债务顾问,向他们提供处理信贷的意见。
那时连新兴的近郊住户中高薪之家的积蓄也很少。在长岛的莱维特镇和伊利诺州的帕克福雷斯特地区,银行存户的平均存款额大约是三百美元。年轻夫妻由于习惯于所得税按月在工资中扣除,习惯于一揽子的抵押借款,因而对于利率大小并不在乎。他们在分期付款购货时只问每月付款多少;他们把银行贷款的圈套和载有特定付款额与债务条件的购物证,简直视为生活保障;而银行当然乐于照办。小威廉&iddot;怀特说得好,银行&ldo;并不宣传储蓄的思想&rdo;只是提供&ldo;储蓄的门路&rdo;。
为父母的惊愕之余,管年轻人叫&ldo;蚂蚱&rdo;。这些年轻人的哥哥姐姐也对他们感到吃惊。经常听到三十多岁的夫妻在议论二十多岁的夫妻时说,&ldo;我们在他们那个年龄是做梦也不肯欠债的。&rdo;不过,在过去美国还没有诸如医疗保险和广泛的社会保障制度。现在储蓄的理由是见少了。遇有急需,新一代人总是可以弄到贷款的。这显然违背严格的个人主义的信条‐‐马克斯&iddot;韦伯所谓的新教徒道德‐‐而生活在新的发展阶段中的年轻享乐主义者却尖锐地回答说,个人主义,正是个人主义才引起大萧条的啊!人们注意到广告中新教徒道德的特殊用语巳日益减少:象&ldo;强迫&rdo;、&ldo;迫使&rdo;、&ldo;向上&rdo;、&ldo;控制&rdo;等词已不行时,年轻人振振有词地说,多花钱不仅平添乐趣,也更合乎情理;有的人认为更爱国呢。某电台录过一支五声合唱的小调,结句是:&ldo;买啊买,今日所需今日买&rdo;,如此每天反复播送七十次。
即使你买的并不是需要的东西,你也是在支持繁荣嘛。任何反潮流的趋势都不免使人惊慌。纽约某报报道说,&ldo;节约风气的抬头,使政府感到不安。&rdo;麦迪逊大道美国广告业引用了塞缪尔&iddot;巴特勒【塞谬尔&iddot;巴特勒(1815-1920年),英国小说家。‐‐译者】的话‐‐&ldo;进步的基础全在于人人都想要过超支的生活的普遍愿望。&rdo;‐‐沃尔特&iddot;汤普森广告公司的研究人员提供了一段居然是出自本杰明&iddot;富兰克林的放纵话:&ldo;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购买和享受各种奢侈品,这岂不是对勤劳的推动力吗?……如果没有这种推动力,大家都会自然地趋向于懒散,所以奢侈岂不反而可能使得生产超过消费的需要吗?&rdo;(在引用这段话时,广告说富兰克林&ldo;看来修正了他早先为大家所更熟悉的关于节约如何重要的论述,不失为一种通达的反省。&rdo;)
约翰&iddot;肯尼思&iddot;加尔布雷思认为所谓顾客主宰一切的说法成了一派胡说。需求是受人操纵的:社会公论也是由人安排的;人人无不生活在有组织的骗局之中。这就是消费者的地位。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正在发展中的新经济,正如必须了解杜勒斯的地位,才能理解美国的对外政策一样。在市郊成套住宅区,人们把这叫作&ldo;好生活,&rdo;意思是占有欲得到了满足‐‐住宅是错层式的,双车车房中果然有两辆汽车;此外,海上有游艇,海边有别墅,东西坏了过时了(亏得那些有意使商品过时的设计人的奇才,东西很快过时),就去买新的;而在朦胧的未来,子女能受到大学教育,然后再由他们来重演这一过程。但是,这种繁荣心理并不仅限于近郊居民阶层,却把一天大似一天的中产阶级全都包括在内了。情况也必须如此,因为大规模生产就是以大规模消费为前提的。处于较低层的美国人,他们的收入差(也就是年收入在四千八百美元至五千二百美元以下),无缘搬到帕克福雷斯特,帕克默希德,德雷克塞尔清溪这一类住宅区去,他们之参与消费话动,在于购买其他商品:啤酒、牙膏、止痛药、洗发剂、配制好的蛋糕原料、轻泻剂、洗涤剂、刀片、润肤剂、香烟,还有‐‐对大多数家庭属于大项开支的‐‐新汽车,而这些都是在电视商业节目中叫卖的。在商品的扰嚷宣传声中,随时都要电视观众去留心,去买新的商品的,如有必要就去向可靠的信贷公司举债,以便分享那说得天花乱坠的美妙生活,否则就有失去他们所珍视的一切的危险,就有脱离群众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