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西方的没落出版时间 > 第173章(第1页)

第173章(第1页)

在这一点上,让我们又一次想起,每一不同的伟大文化都以其自身的特殊方式描画着世界历史。古典人把他自己和他的运气只看作是静态的、与自己同在的现在,而从不问&ldo;从何而来&rdo;或&ldo;往何处去&rdo;。在他看来,普世的历史是一个不可能的概念。这便是看待历史的静力学方式。麻葛人把历史看作是创造和破坏的伟大的宇宙戏剧,看作是心灵与精神之间、善与恶之间、上帝与魔鬼之间的斗争‐‐一种严格地界定的、以某一个突转作为其高潮的事变‐‐看作是救主的临现。浮士德式的人则在历史中看到的是一种正向着某个目标展开的张力,它的&ldo;古代-中古-近代&rdo;系列是一个动力学的意象。他无法以其他任何方式来向自己描述历史。这个三段论的框架其实并不是世界历史本身,不是一般的世界历史。但是,当它以浮士德式的风格被构想出来的时候,它便成了世界历史的意象。它的开始和它的终结皆随西方文化的开始和终结而行,两者之间有着真正的一致;社会主义,在最高意义上说,则正是这一框架的逻辑的顶峰,是自哥特时期起就暗含在它那里的结论状态的形式。

在这里,社会主义‐‐与斯多葛主义和佛教相反‐‐成为了悲剧性的。最具深刻意义的是,尼采如此完全明确和确定地处理何者应予毁灭、何者应予重估,可一当他着手讨论往何处去、讨论目标的时候,他自己立刻就迷失在模糊的一般性中。他对颓废的批评是无可辩驳的,但他的超人理论却是一个空中楼阁。易卜生‐‐&ldo;布兰德&rdo;与&ldo;罗斯莫庄&rdo;、&ldo;皇帝与加利利人&rdo;和&ldo;建筑师&rdo;‐‐也是一样,黑贝尔、瓦格纳以及其他一切人也都如此。在那里都有一种深刻的必然性;因为自卢梭以后,浮士德式的人对于与生命的伟大风格有关的东西,很少抱有希望了。有些东西已经走到了终点。北方的心灵已经耗尽了其内在的可能性,它的动态的力量和恒心,曾经还表现在有关未来的世界历史幻象‐‐千年幻象‐‐中,而现在不过是单纯的压力,是渴望创造的激情,是没有内容的形式。这种心灵,其实就是意志且只是意志。它需要一个目标来作为它的哥伦布式的渴望;它必须至少赋予它固有的能动性以一种意义和一种对象的幻觉。故而,比较敏锐的批评家发现,在所有的现代性中,甚至在其最高级的现象中,皆能找到赫伽马&iddot;艾克达尔(hjalarekdal)这类人物的踪迹。易卜生称此为&ldo;生命的谎言&rdo;。这个谎言就存在于西方文明的全部才智中,它不仅将自身运用于宗教、艺术或哲学的未来,而且运用于某一社会伦理的目标或某个第三王国。因为在它的最深处,充满了不可遏制的朦胧的情感,而一切此类激昂的热情,都是心灵的努力,这努力不会、也不可能止息下来去欺骗自己。这就是产生尼采的紧张的&ldo;轮回&rdo;概念的悲剧的处境‐‐《哈姆雷特》一剧的动机的倒转‐‐对于&ldo;轮回&rdo;概念,除了尼采自己,没有人真正相信,他紧紧抓住不放,以免使命感从他那里溜走了。这种生命的谎言是拜洛伊特的基础‐‐拜洛伊特似乎是某种东西,而帕加马本就是某种东西‐‐它的线索贯穿于社会主义的整个结构中,政治的、经济的和伦理的,这使得它自己忽视了自身的终极含义中所代表的文化灭绝的严重性,而是仍保持着自身生存的历史必然性的幻觉。

------------

第十章心灵意象与生命感(10)

------------

现在可以对哲学史的形态学说上几句了。

根本就没有哲学&ldo;自身&rdo;(itself)这样的东西。每一文化都有它自己的哲学,那是它的总体的象征性表现和形式的一部分,这些表现和形式有自己的提问方式和思维方法;哲学是一种理智的装饰,同建筑的装饰和形式的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从长远的角度看,思想家在各自学派的内部运用语言阐述什么样的&ldo;真理&rdo;,这根本无关紧要,因为,在这里,如同在每一伟大的艺术中一样,基本的要素是形式的学派、惯例和已有的形式储备。问题‐‐问题的选择、问题的内在形式‐‐要比答案重要得多。因为它是一个大宇宙把自身呈现给某一特殊文化的有理解力的人的特殊方式,那一文化已先验地决定了提出这些问题的整个必然性,以及提问的方式。

古典文化和浮士德文化,同样还有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各有自身固有的提问方式,并且在各自的情形中,所有重大的问题都是一开始就被提出来的。现代的那些问题,没有什么是哥特时期未曾见过并付诸于形式的,希腊化时期的那些问题,对于古代的奥菲斯神庙教谕而言,没有什么不曾是必然要提出的。

心智的日趋精细化是在这里表现为口传传统,还是在那里表现为书籍;这些书籍是像在我们自己中间这样为&ldo;我&rdo;的个人创作,还是像在印度那样为匿名的、流动的文本汇编;其结果是一套可理解的体系,还是像在埃及那样,最后秘密的微光在艺术和仪式的表现中隐隐欲现,这一切都不重要。不论有什么样的变化,哲学作为有机体的一般进程都是一样的。在每一青春时期的开端,与伟大的建筑和宗教密切相关的哲学乃是一种强有力的形而上生存的理智回声,它的任务就是在用信仰之眼看到的世界意象中去批判地建立神圣的因果律。其所作的基本的区分‐‐不仅科学的,而且哲学的‐‐是取决于而不是源自于相应的宗教的要素。在文化的这种青春时期,思想家,不仅在精神上而且在实际的地位上,即是教士。如同哥特时期和吠陀时期各有其经院学者和神秘主义者一样,在荷马时期和早期阿拉伯时期亦复如此。随着晚期时代的开始,而不是更早,哲学成为城市的和世俗的,摆脱了对宗教的依附,甚至胆敢把宗教本身当作认识论批评的对象。婆罗门、爱奥尼亚和巴罗克哲学的伟大主题,皆是认识的问题。都市精神把目光转向了自身,为的是建立这样一个前提:任何认识的高级判断都不可能超出自身之外,为此,思维开始向高等数学靠拢;在世界中居于主导位置且接受崇高任务的不再是教士,而是政治家、商人和发明家,他们有关思维的观念也取决于生命的深刻经验。从泰勒斯到普罗塔戈拉,从培根到休谟,都属于这个系列的伟大思想家,还有前儒家和前佛陀时代的系列思想家,虽然我们对他们几乎一无所知,但他们的存在是一个事实。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