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相同大小的纸与竹简相比,能够在纸上记录的文字更多。这是因为纸本身没有间隙,而竹简则是一片片经过处理的竹片通过绳索串接起来的,其间存有很大的空缺。
同时,等量的纸远比同等面积的竹简要轻许多。
“必须要将纸推广于朝中的文书中使用。”这想法此刻不约而同出现在嬴政与众大臣们的心中。如此一来,处理文书事务时不仅会便捷许多,工作效率也将大大提升。
的确,未来的书法写作也能受益无穷,这对于饱读诗书的他们而言无疑是神器般的存在。“武安君,请问制作此纸成本如何?”随即,李斯向易风询问说。
易风淡淡笑着回答道:“生产同样尺寸的纸的成本会远低于同等面积的竹简费用。”
嬴政、李斯及众人大惊失色。“纸?竟更廉价几倍?”这种质料优良,制造成本却如此低廉的现象让他们简直震惊无比。
实际上,为了获取更高的市场价值,易风并未透露出全盘信息——实际的成本远比竹简少上至少十倍不止。
人们误以为纸的生产过程繁复且费时就意味着高昂的成本支出。
殊不知,用于制作一份竹简的原料足以为其产出百甚至千纸页。
其次,制作竹简并非简单的任务,它需要先将原材料竹切割成为竹条,随后再串联在一起,这是一个非常细腻的过程。然而,制纸则可进行批量生产和制作,只需大规模熬煮纸浆后进一步加工即可生成大量纸质。
再加上易风利用的是那些劳工奴隶的无偿劳动来造纸,便省去了不少工人工资的支出。因此,此纸的真实成本确实远远低于人们最初的预期。
于是乎,“甚好,自今起朝廷内所有官方文件皆采用此纸记载。”听到这一成本差异,嬴政愉悦的心情难以言喻,并随即做出决策。
“遵命,陛下!”全体官员们一致屈身应允,显然他们对于这一纸张的引入抱以赞同之心。“然而,这制作此纸的地方从何处得来呢?”接着,李斯继续看向易风问道。
答案依旧是那位于秦帝国都城咸阳内的易氏商店,即由易氏家族经营的一家商行,"咸阳城内的易氏商铺。”他语气沉稳说道。
“你难道又是此商行之创始人吗?”王位上的赢政好奇发问。
易风恭恭敬敬地作答,并不掩饰:“回禀陛下的确如你所言,这是微臣开创的企业。”易风深深了解,只要拥有垄断性的商业模式才能确保最大的收益。若需要纸张,则只有找到这个易氏商号一处。
易风亦为维护此独特纸张和雕刻技艺而特意安排家臣侍卫看管生产场地,并严禁任何人进出。
更为重要的一点,这些奴隶被细分为若干小组,每个组仅负责单独一部分制造环节;唯有几位高级技术人员知晓整个制作工艺,其他奴仆对具体步骤仍所知无多。
易风只是为了用纸张赚取更多资金,并为其后续的计划奠定经济基础。而且他主要赚的是贵族的钱,因此丝毫没有手软。
事实上,在这个时代,只有贵族能真正负担得起学习费用,而需要用纸的人自然也都是这些贵族。
“如各位需要纸张的话,请去易氏商行购买。”易风随后对众大臣如此说道,这不仅是在宣传自家商铺,并且也是暗示众人这家商铺的主人正是自己,让他们对商铺及其产品敬而远之。“一定,一定。”听后的大臣们纷纷点头表示应允。
“大王,我还有一种新的东西展示给您以及众位。”随后易风脸上浮现一抹谜一般的笑容继续说到。
“是什么东西?”好奇的秦始皇询问道。
“是一种全新的媒介——书籍。”易风微笑解释到。他的回答让在场众人皆是面面相觑,露出一丝茫然之色。紧接着易风自怀中掏出两本采用木版活字印刷技术印制出的书籍,分别递交于嬴政与其余众臣手上。
“这……这?”当看见书皮所写的“秦律”以及其中整洁划一的文字时,在坐众人皆是被这一景象给震撼得不知说什么好。
不仅如此这本书的厚度仅仅只相当于普通的单本书册,可是其里面包含的信息容量已经足以替代大量的竹简记载的内容。“这样的书的制作成本高吗?”秦王几乎是以急迫的心情询问。
“相较于竹简制造的书本,这种形式会节省非常多。”易风带着淡淡的笑容回复道。“是真的吗?那实在是太好了!”秦王听到这,满脸喜悦难掩心情说。
因为秦王突然想到了上次易风曾描绘过的理想境界—让普罗大众都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现在这种愿望仿佛因为有了纸张和这种便于传播的书籍成为了可能。
为何在这时代普通人没法上学?主要还是由于制作书本的成本过于昂贵加上大部分书籍由竹片组成极不容易保管;然而纸张和纸质的书让普通百姓接受教育成为了一种可能性。
“这是一个真正有利于民生的工具啊,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福祉!”握着书籍端详着的李斯亦忍不住发出感慨,作为一个秦国**,他显然并非目光短浅的人物,一瞬间就明白了此番改革可能带来的深远意义。
“这是您替全读书人办了件伟大的功德。”在宫廷上的官员们一致地赞美易风。
“不仅仅是为了读书的人,简直是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福音!”秦始皇也不由发出了类似的赞佩。
要知道易风的真实抱负只有他最清楚,而这每一步进展正是他在向着那宏大愿望逐步前行。
秦始皇看着眼前这个年仅十四岁的少年,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只有他知道,这位少年体内蕴藏着远大的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