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臣觉得,可以设一个衙门,专门负责辅佐藩王开拓,一来可以节省了藩王精力,二来也能在开拓后调回,避免了权重难返……」
太子不住地用余光观察着皇帝的脸色,一旦有所不对,立马就停止断言。
「三来,也是全了皇室的情谊。」朱谊汐欣慰道:「太子能有这想法,吾心甚慰。」
这的确是一个好方法。
将开拓成本,转接给朝廷,这不仅能加深对藩国的联系,同时也能尽快扶持藩国建立。
「那就在户部中,设立一个藩国司,专司于藩国开拓。」
「
每一个藩国,至少要帮三到五年才能真正意义的扶起。」
齐王感激的看了一眼太子,对着皇帝道:「父皇,这对于儿臣来说,实在是太好了。」
「臣弟,也多谢太子建言。」
这一番谈话后,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似乎又融洽了许多。
……
琉球府。
朝廷在帮忙琉球国,摆脱日本的控制之后,琉球王室在劝说之下,选择了内附。
也就是说,大明在几乎没有耗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就收获了一府,虽然其中有击溃日本岛津家在先,但那只是帮忙而已,宗主国的义务罢了。
尚氏一族,也被迁徙到了北京城,被封为琉球郡王,一女入后宫为嫔妃,其余的子嗣,也与宗室女联姻。
这些年已然融为了一体。
由于是和平交接,这让琉球安稳的接受了大明的统治。
大明在这里建立了山北,山中,山南三县,总人口不过五万出头。
经过数年的发展,由于其地处台湾府与日本之间,属于中转站的作用,大量的船只在此补给。
人口的繁衍急剧增多,已然迈到了十万的关口。
这样一来,岛国的劣势尽显:
粮食不够吃。
毕竟许多的船只中转,除了淡水以外,也是要补充粮食的。
琉球知府为之无奈:「竟然又要去进口粮食,台湾那里怎么说?今年能运来多少。」
春耕后,统计完夏季的粮食收成,琉球府开始计量需要进口的粮食了。
粮食不足,自然是民间自己进口。
而琉球府,则只要保证水师的粮食安全,以及官吏的俸禄。
银圆和粮食,这两样俸禄都不能缺。
「台湾府也缺粮。」琉球府同知苦恼道:「他们的地都去种甘蔗了,种粮食的很少,去年还有余点,今年怕是也要从广东进口了。」
至于最近的福建,别提了,人多地少,自己就得往外进口粮食。
「要不,咱们去广东?」
「太远了,粮价也贵,距离远成本也高,咱们得贴钱了。」
运输成本在这,海上运什么都比运粮赚钱,至于朝廷的海运,那纯粹的是因为生存问题。
当然了,运河空出来之后,都被做商用,用关税来弥补,也不算什么。